周政華
2003年,當英特爾決定在成都投資時,很多外國同行的第一反應是:“成都在哪兒?”那時,成都的軟件年產值不過幾十億元,并不引人矚目。
10年后,很少有人再這樣發問了。4月11日,在成都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上,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李長虹頗為自豪地表示,2012年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01.5億元,居中西部之首,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四。
面對這種年均近40%的超常規增長,長期關注軟件業發展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表示:“這種發展勢頭有點像當年的美國硅谷。”
與當年深圳等沿海城市“先制造后研發”的經歷不同,成都的信息產業選擇了一條“軟硬同步”的新路,這也被當地業內人士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硅谷之路。
2013年4月底的一天,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位于成都雙流保稅區的緯創集團園區時,這家全球IT代工巨頭在成都的工廠,正式投產不過一年時間,就已形成千萬產能的規模。筆記本電腦從這里的流水線上組裝完畢后,絕大部分被運到鄰近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直接空運出口到歐洲和美國。
緯創、仁寶、富士康,只是近年來成都市信息產業招商業績的一個方面。在位于主城區南部的天府軟件園,展示的則是國內IT制造中心的另一面。
聯發科股份有限公司以為國產手機提供高性價比的芯片和軟件平臺聞名。按照市場研究公司IHS iSuppli的報告,2012年,聯發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手機芯片的市場占有率為9%,排名第三。2010年初,這家臺資公司的很多四川籍員工離職返鄉,人越走越多,到了10月,公司總部索性決定把安卓系統的研發部門,從深圳整體搬遷到了成都天府軟件園。
“牧民是逐水草而居,我們則是跟著人才走。”聯發芯軟件設計(成都)有限公司(下稱聯發芯)總經理葉慶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落戶成都兩年時間,聯發芯的員工規模翻了一番,2012年8月,該公司又投入4800萬美元,增資新建研發大樓。
目前,合稱“中華酷聯”的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這四大國產品牌手機從芯片到個性化的安卓應用系統,大都為聯發芯設計,這也讓成都占據了國內手機芯片產業鏈上的高端位置。
天府軟件園品牌策劃中心部長陳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IT研發幾乎是與制造同步被引入成都。聯發芯所在成都天府軟件園,目前已經聚集了400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其中40%以上為外資企業,如IBM、SAP、NEC等財富500強企業已經有33家入駐園區,此外,還包括了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68家國內IT百強企業。
隨著大批企業進入,天府軟件園也成為內地的軟件企業聚集地。2013年3月中旬,在天津召開的2013年中國服務外包領軍者年會上,2012年度中國服務外包園區十強名單揭曉,成都天府軟件園超越中關村軟件園,位列第二名。而在兩年前,成都在該榜單上還只是排在第七位。
盡管已經形成了軟件、硬件兩條腿走路,但是,成都能否成為中國的硅谷,還將取決于未來能否把握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的發展機遇,擴大現有優勢。
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以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經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一個積極的信號是,越來越多的IT公司,開始選擇把這些新興產業放到成都。
今年4月12日,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在成都舉辦的第二天,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百度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設立“百度云開發者技術中心”,這也是百度國內首個落地的云開發者技術中心。
百度移動·云事業部副總經理岳國峰表示,落戶成都,是百度與成都雙向選擇的結果,從選址、裝修建設直到首批創業團隊入駐,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據悉,百度云開發者技術中心將為部分開發者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百度云平臺服務,并提供包括三星、蘋果、HTC等一百多種真機測試機和模擬器,大大降低創業成本。
除了民營企業外,一些央企的云計算項目也落子成都。2012年2月,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張繼平與成都市市長葛紅林在成都簽署協議,決定在成都雙流開建中國電信西部云計算基地,按計劃,到2015年,基地建成時,將擁有50萬機架的托管能力,是目前成都服務器托管能力的7倍。
IT業一般認為,建設云計算中心至少需要三個條件:強大的技術支持、豐富而廉價的能源供給,以及廣大的消費市場。僅就能源消耗而言,一臺云計算服務器一年消耗的電費大約在5000元左右,如果建設一個百萬臺規模的云計算中心,僅電費一項一年支出就超過50億元。四川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郭正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發展云計算的條件,成都基本上都很成熟。

另一個國家新興戰略行業——物聯網,成都亦未落后。
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第二貨運區站,雙流縣政府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介紹,由于運用了物聯網傳感技術,系統能夠對周邊入侵目標進行檢測、識別、定位和跟蹤,從而準確區分入侵與非入侵行為。這一項目,僅僅是雙流縣推行物聯網應用的一小部分。
早在2010年,成都市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物聯網發展規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成都市物聯網企業總數已經超過400家,產業主營收入已經達到440億元,產值占全國的10%。
距離財富論壇召開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成都的大街小巷,“財富之城、成功之都”的宣傳口號隨處可見。這是成都市最新推出的城市標語。
與之對應的是,在天府軟件園的官方網頁上,則反復播放一條新聞:2012年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成都為全球“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城市”之首。《福布斯》(中國版)總編周健工對此解釋說,成都擁有很強的工業發展基礎,同時,電子信息產業與創意產業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相當影響力,這些都成為成都發展的原動力。
這種原動力的背后,實則是政府在發力。成都市的定位口號,從2012年起開始,更加強調要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領先發展、加快發展”已經成為成都市官員在各個公開場合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要實現這一目標,在經濟總量和增速上,成都必須做到西部第一。2012年,成都的經濟總量歷史上首度超越武漢,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四,但與比鄰的直轄市重慶仍有差距。
這種對發展的渴望、對經濟總量的期待,轉化在實現行動中,就是確立了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思路。沿海等地的發展經驗表明,這兩大產業最能拉動GDP增長。
大力招商自不待言。循著這一思路,富士康、仁寶、聯發芯、百度等IT巨頭的項目迅速落地,長尾效應最為突出的汽車產業也被列為重點發展之列。其他一些市場觸角尚未觸及的領域,政府則發揮著積極的主導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物聯網。成都市經濟信息委員會網絡管理與信息化推進處處長鄭軍介紹說,2011年物聯網啟動時,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現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監管六個試點示范領域,除現代物流外,其他五個都是由政府主導投資。
在云計算領域,最先吃螃蟹的也是政府。2010年11月,科技部和發改委曾聯合確立的開陣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的五個試點城市,盡管成都不在此列,但是早在一年前,成都市政府就推出了豬肉質量安全溯源監管系統,這也是成都首個應用云計算技術推出的電子政務應用。
美國硅谷的車庫文化,目前在成都天府軟件園的三棟樓合圍而成的“創業場”中也可見一二:花園墻壁上畫上粉筆畫,模仿涂鴉效果;為創業者提供頭腦風暴場地的靈感咖啡,時常會舉辦創業講座;位于創業場B1下沉式辦公室,模仿車庫設計,入駐的創業團隊,一般能夠享受三年免租優惠。
而在成都天府軟件園的4萬名員工中,活躍著一群“活動范圍不超過500米,兩月寫出9萬行代碼”的創業軟件工程師,成為彰顯成都市引智引才方略的縮影。
一位2012年回到成都創業的IT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成都能否成為具有硅谷氣質的科技新城,某種程度上,不僅有賴于大企業的繁榮,更離不開大批創業青年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