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波
為什么卑爾根在1786年進口了20個鳥籠,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舊稱)只進口了6個?
一批新近發現的18世紀挪威海關記錄檔案,使歷史學家們如獲至寶。自從社會史成為歷史學科里的顯學,統計資料和檔案就成為從中挖掘各種社會關系和市民生活剪影的富礦。
歷史學家對鳥籠的解釋是,18世紀的卑爾根已經是一個生活相當講究的城市。人們喜歡音樂,可是在留聲機發明之前,要聽音樂就必須自己玩樂器。不擅樂器的大戶人家流行在屋子里掛鳥籠,讓婉轉悅耳的鳥兒啁啾成為做家事和聊天的背景。作為首都的克里斯蒂安尼亞就顯然沒那么風雅,在所有奢侈品的進口上都不值一提,甚至趕不上北方城市特隆海姆。不過,連鳥籠都需要進口,可見挪威在18世紀時離工業社會還有相當距離。
如果畫一個18世紀德語國家人心目中的歐洲,挪威大概會被標注為:出干鱈魚的地方。從12世紀開始,卑爾根就向歐洲出口干鱈魚——天主教國家每周五吃魚,對干魚是剛性需求。天然良港卑爾根作為漢莎同盟時代的四大商站之一,是挪威出入歐洲的門戶。
卑爾根對世界的態度是圓滑祥和的,一如卑爾根軟軟的風,就在冬天里都可當得上溫潤二字。就連這里的警察,都溫和得不似執法人員。有個朋友,開車超速被警車攔下,心里可慌了——她連駕照都沒有帶,于是深吸一口氣,非常溫柔地說:“對不起,我錯了。”警察驚了,說:“上一次有女性對我認錯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走吧。”
窗口城市做久了,卑爾根大概是挪威最商業化的城市。“商業化”在太不商業化的挪威絕對不是貶義詞。這里的店員居然會春風滿面地和客人打招呼寒暄。比起來,奧斯陸的店員簡直就是有禮貌的收銀機延伸體。
商業化的后面,是知識和制度的積累:挪威第一家商業銀行是卑爾根銀行,后來改名為挪威銀行;挪威第一家經濟貿易學院創始于此;卑爾根港口調配著挪威50%的進出口運輸;讓許多打算進入高等學府或申請公務員工作的外來人口聞風喪膽的挪威語最高等級考試叫“卑爾根測試”,由卑爾根大學負責出題;挪威第一家可以播廣告的私營電視臺——電視二臺的總部就在卑爾根。
喜歡挪威那種水天一色的孤絕之感的人,可能會覺得卑爾根不夠過癮,缺少個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碼頭邊色彩鮮明的木屋、特別歐洲小城感的石頭棋格山路、帶你去山頂看璀燦如珠寶的夜景的纜車、可感受奇絕的山頂隧道和美景的Flam小火車、上好的館子、開到晚間的各種手工作坊、路人好得過分的英語,是個落套的旅游城市。這種明信片似的表面讓人覺得,這里的生活是封閉在峽灣里的永恒歲月靜好。
但這是一種錯覺。其實卑爾根的生活是充滿躍動節奏的,脈搏延伸到歐洲和世界各個角落。
一百多年前,22歲的挪威人曼德從卑爾根出發,目的地是遙遠的中國。他所有的專業背景,就是在騎兵軍官學校里受的兩年教育。
開始,他在天津海關做事。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仿效西法操練新軍,他加入了袁世凱的新軍,在天津當馬隊教官。諸洋人中,曼德第一個成為袁世凱的左右手,并當上將軍。雖然他帶的馬隊學堂并不是袁的四所學堂里最好的,但是他的中文說得毫無瑕疵。中國軍隊沒有授勛的傳統,曼德仿效歐洲制度,為將軍元帥們設計了掛滿勛章的制服,深得袁的歡心。
后來清帝遜位,大批國寶面臨易主。喜愛東方藝術和文物的曼德不斷從清宮大太監手上收購流出的文物,陸續把不少中國文物送回家鄉的西部藝術產業博物館。到他1935年臨終前,大部分藏品都在登記分類后捐給了該博物館。
卑爾根藝術博物館永久展覽的一部分就是曼德留給卑爾根的中國文物。卑爾根對中國的興趣在今天日益濃厚,挪威的唯一一所孔子學院也落戶在卑爾根。

如今,卑爾根是西挪威文化藝術重鎮。這里每年舉辦格里格鋼琴大賽,來自歐洲各地的年輕鋼琴選手爭奪3萬歐元的一等獎獎金。決賽的時候,一個穿著黑花裙子的身影光著腳,在后臺走廊里砰砰砰跑來跑去。在電視上看到這節目的時候,我笑了。這是我們的朋友,音樂家英格麗。她曾經是挪威網球冠軍和鋼琴家,本是奧斯陸人,那幾年到卑爾根擔任格里格博物館和音樂中心的總監,那屆鋼琴大賽也是她一手操辦的。
我問英格麗還適應卑爾根嗎,她深吸一口氣:我會懷念這里的,因為這里住得實在太好了。
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在她家里。她租了山上一幢樓房,闊大的窗戶望出去是綺麗的山景海景。她所住的區叫“樂園”,實際上已出了卑爾根市區,住戶交的稅比在卑爾根要少很多,所以這一區實際是個“避稅地產概念”。
不過,讓英格麗始終無法適應的是,卑爾根人雖然友好,但有自己的小圈子,和外人的交流如溫吞水。住了三年以后,她覺得自己還是圈外人。
英格麗現在已經去奧斯陸音樂廳做總監了。可見卑爾根雖好,也并非適合所有人。
我的同事艾林則是從奧斯陸搬到卑爾根來定居的,他綿里藏針的性格讓他在這里如魚得水。挪威的研究機構多是課題組結構,永久職位很少。正因為此,比較有經濟實力的卑爾根邁克爾森研究所,能以永久職位為誘餌,把許多出色的社科研究人員招徠到卑爾根。
邁克爾森是挪威的第一任首相,對挪威從瑞挪聯盟中脫離出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過,這個研究所冠他的名,不光是因為其政治威望。邁克爾森的另一身份是律師和海運商人。他認為,研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因此把億萬家資全部捐出來做基金,收益就用來運營這個研究所,“以使研究人員不必考慮經濟問題,也不用為生活在大學教書,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卑爾根活躍的學術、文化和體育生活里,都少不了慈善家的身影。2004年,石油大亨Trond Mohn捐出2.4億挪威克朗(約合2.4億人民幣),設立了卑爾根研究基金,支持卑爾根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的科研。2010年,他當選為首屆卑爾根最佳市民。
挪威多年來一直由左翼當政,卑爾根市議會則長期是保守黨(右翼)的天下。卑爾根的經濟活力、政府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公用事業的運營情況,在挪威都是領先的。尤其是教育,無論是軟硬件,看上去都比奧斯陸的光鮮體面,可見經費充裕,管理有方。
挪威經常給人一種烏托邦社會之感,而卑爾根則是烏托邦里的烏托邦:社會公平和市場活力相結合,商業的繁華和文化藝術的昌盛相平衡,商業的進取心和回饋社會的公心相輝映,自然風景的壯美和生活的平靜舒適互為表里。這里有維金國王建城的千年歷史,也有與世界前沿的互動;既是個創業的地方,也是可以貓在山居里潛心寫作一個月的地方。
但也許,卑爾根的缺點,就在于它太過完美,沒有缺點——對于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缺點。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沒有典型的明信片風景卻有著吸毒者和乞丐以及各種官僚機構、讓你的世界里陰云和艷陽交替輪換的奧斯陸。
小貼士
1.卑爾根知識和體驗中心,可提供75個不同主題的科技展覽,值得一游。
2.卑爾根有許多好餐館,比如專做本土有機食品的Hanne pa Hoy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