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人們追求幸福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和安全。沒有戰爭的陰影,沒有貧困的纏繞,沒有疾病的威脅,和平盛世,國強民福。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安全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所呈現的是全面的、全球化的大安全概念。
這個世界安全嗎?二戰以來,世界和平已經延續了60多年,和平與發展還是大趨勢。核威懾的存在和全球化帶來的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大大降低了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但強權政治、霸權主義依然存在;領土爭端、資源爭奪、文明沖突引發的軍事對抗時有發生;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活動此起彼伏;經濟危機、失業和貧困導致不少國家社會動蕩;能源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疾病流行和自然災害繼續困擾各國。全球安全的挑戰日益復雜、多元、尖銳。
首先是安全挑戰的多元和全球化,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置之度外。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危害往往牽涉許多國家;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沒有國界,去年初日本發生海嘯引發核電站泄漏,起于華爾街的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不少國家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高企,社會持續動蕩;解決貧困問題,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需要各國齊心協力;能源和糧食安全與各國息息相關;網絡安全更是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斯諾登事件就反映出網絡空間存在的巨大問題。
其次是全球安全威脅的不可預測性、相互關聯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世界上經濟學家無數,卻沒有人能預料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會如此波濤洶涌,殃及世界。科學技術如此發達,重大自然災害和流行性疾病的爆發和肆虐卻常常使人們措手不及。誰能料到突尼斯一個年輕小販自焚會引起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動蕩?如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歐洲等國的失業率高居不下,世界絕對貧困人口繼續增加,不少國家社會動蕩、極端勢力趁勢坐大就很難避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難題。
再則,全球“同舟共濟”共同應對安全挑戰的共識和意志不是在增強,而是在減退,自行其是增多,協同合作減少。全球治理現有機制體制已不適應安全形勢的變化,亟須改革和調整。二十國集團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頭兩年共同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助資金,有效遏制了金融危機的蔓延,但是隨著經濟開始復蘇,“同舟共濟”變成“同舟共擠”,共同行動不再。在亞洲,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和一些地區國家為一己私利采取的種種行動使亞洲安全局勢復雜化,矛盾突出。世界貿易組織多哈談判步履維艱,西方國家無心戀戰,但同時卻大力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和跨大西洋投資和貿易伙伴關系談判,以鞏固有利于西方的世界貿易和投資體系。
樹立新的全球安全觀是首要任務。倡導互利共贏,實現普遍安全,堅持通過談判對話,政治解決爭端和沖突,采取實際行動建立國家間的相互信任,這樣的安全理念將有利于國際社會形成共識,合力應對安全挑戰。一個國家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上,更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絕對安全而任意損害何犧牲別國的安全。“亞太再平衡”戰略負面影響不少,在東亞部署反導系統將損及全球戰略均衡,都需要重新考慮、謹慎行事。
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和全球新型伙伴關系將為全球合作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奠定有力基礎。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6月初的會晤就中美兩國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和戰略互信達成初步共識。中國領導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國領導人就共同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和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廣泛一致。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合作關系得到長足發展。中國和平、發展、合作的全方位外交理念已得到廣泛響應和支持。全球安全挑戰需要全球合作應對,須摒棄一己私利,從全人類利益出發,尋求互利共贏的合作道路。
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和機制,調整相關領域的規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公正、平衡的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文化新秩序勢在必行。國際體系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應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應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國際貨幣體系需要改革以反映全球經濟力量的變化,國際儲備貨幣國家要負起責任,維持貨幣的穩定,避免濫用量化寬松等措施。二十國集團需要重拾“同舟共濟”精神,著手解決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的重大緊迫問題。要遵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發揮安理會在國際集體安全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反對強權政治,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建立和維護集體安全。
全球安全事關各國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唯有著眼長遠,著眼共同利益,合作應對,才有希望克服困難,找到普遍持久安全。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