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講好中國故事,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增強對外傳播的實效,真正讓中國聲音使外國受眾入情、入耳、入心、入腦。”9月27日,在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策法規司與上海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共同舉辦的“僑務公共外交專題研討會”上,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如此描述新時代的“僑務公共外交”理念。
何亞非說,盡管公共外交是一個近幾年才提出的概念,但早在中美建交之前,以“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中日民間交流推動兩國邦交正常化等著名案例,已為中國公共外交描繪了些許雛形。而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新媒體的興起,公共外交突破了以往的傳統范疇,以多元的方式讓世界“聽到、理解”中國聲音。這其中,華僑華人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1年,“僑務公共外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正如何亞非所說,“僑務公共外交立足于民間的廣泛交往、溝通,有別于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僑務公共外交更具柔性,借助和體現的是文化交流等軟實力。”
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何亞非認為,除了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外,日益緊迫的全球治理問題,包括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也讓國際社會面臨著新的機制改革。帶來改革開放成就的“中國模式”,雖然中國自己未予推廣,但受到發展中國家歡迎,也引來西方國家的擔憂。“作為東方大國,沿著一條非西方的、社會主義道路快速成長,這在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對現有國際體系也產生了沖擊。國際社會總體歡迎,但‘霸權國家高度警覺,部分周邊國家也有一些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輿論‘抹黑中國,國際輿論總體對中國還不是很有利。”
對此,在美國生活了數十年的李學海深有體會。作為美國威特集團董事長、美國亞裔商業協會共同主席,李學海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為中國正名”。“很多時候,美國人會拿關于中國的錯誤信息、偏見來作為議案依據。美國當地的華人社團、商會等不得不發表文章,或者以我們自己的行動來爭取權益。”
如今,公共外交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傳統邊界摩擦。何亞非表示,隨著互聯網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告別了“扁平世界”,迎來了一個“立體交叉的世界”,互聯網形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新邊疆”。“如今互聯網的競爭激烈和殘酷程度,不亞于戰爭。必須強化網絡空間的主權意識,像重視海洋、領土等其他疆域一樣重視網絡空間。”
何亞非強調,對外交往,應該有網絡意識,讓社交媒體成為民間公共外交的新工具。“社交媒體無國界,歐美國家也在利用微博對中國進行公共外交。比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中國就有微博賬號。應鼓勵更多中國的社會力量、精英,通過新媒體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善于利用新媒體,傳播中華文化。”
何亞非認為,一個“立體交叉的世界”,給依托軟實力的僑務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多平臺,也帶來了更多挑戰。
“我們要在當地發揮華僑華人更大的、更積極的影響力。”作為長期在非洲發展的華人民營企業家,法金礦業及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斌表示。
今年,在加納淘金的中國廣西商人引發了一場風波,不少廣西商人遭到了加納政府的驅逐。在非洲發展得不錯的王斌,試圖盡一份力。“我們這些在非洲的華僑華人和中國政府配合,聯系了西非和中非的當地使館、商務參贊等,把廣西商人分到了周邊國家。”王斌在研討會上說。
根據王斌介紹,在非洲的華僑華人除了彼此間相互扶持外,還為非洲當地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實力的華僑華人企業家代表團,幫所在國打水井、建醫院、資助太陽能路燈。另外,我們也借助建立希望小學等方式,讓非洲孩子享受到更多教育資源。”
不僅非洲,在世界各地,和王斌一樣打拼生活、融入當地的華僑華人日漸增多。在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眼中,“王斌們”身上體現了當代華僑華人的眾多新特點。
“如今,新移民、華裔新生代的數量在持續增加,他們分布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僑胞的政治、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謙和、勤勞和以家庭為重的華人文化,正影響著更多的國家。與此同時,海外僑胞的經濟、科技實力在進一步加強,僑商企業正走上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此外,海外僑胞對祖籍國的民族、文化認同整體顯著增強。”何亞非舉例說,目前華人經濟正在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力量。在美國舊金山、澳大利亞悉尼等城市,華裔已經成為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以悉尼為例,這個擁有500萬人口的城市,華人占到了50萬。
但他也坦言,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增進華僑華人群體間的團結,建設和諧僑社,凝結僑社力量仍然是一項重要任務。
何亞非認為,以色列是利用僑民開展公共外交比較出色的范例。“以色列以海外猶太人為依托,開展公共外交。他們很團結,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反猶太主義。在美國,猶太人融入學校、鄉村、公司、利益集團,美國每年為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援助。”
在研討會上,專門研究以色列僑務公共外交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潘光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猶太人在海外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度高。他們通過積極參加選舉來影響政局,同時,猶太人的院外集團也會通過直接游說、提供政治捐款等方式來維護自己族群的利益。另外,猶太人注重對海外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加強他們對猶太民族的共同命運和猶太文化傳統的延續性和認同感。這一點,值得海外華僑華人學習。”

目前,世界各地有5000萬華僑華人,作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天然橋梁和最好的載體,他們既是僑務公共外交受體,又是重要的施行者。開展僑務公共外交已經成為政府和華人僑務工作的嶄新課題。“要找對開展僑務公共外交的思路。各國國情不同,要清楚辨別彼此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差異,不能千人一面。”何亞非說。
他對此提出了五點建議:首先要深入了解相關國家的國情,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其次,要有重點,要影響能影響當地社會的人,如議員、媒體和智庫;第三,促進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貫通;第四,關注僑民和處境的國民與當地人民的關系,讓他們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窗口和名片;第五,讓社交媒體成為民間公共外交新的工具。
美國威特集團董事長、美國亞裔商業協會共同主席李學海以美國為例分析認為,“中美關系的基礎是好的,但的確要了解美國人的行為方式。當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很多年后,通過華人議員到美國議會去爭取向華人道歉,過程很艱苦,但最終獲得了美國議會通過。如果發生針對華人的案件,我們會組織傳媒、爭取媒體報道,以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日本立命館孔子學院名譽院長周瑋生介紹說,立命館孔子學院是日本第一所孔子學院,每年有7000名學生在此學習漢語。學院不僅研究如何為華僑社會服務,也推動日本的中國研究。“一開始,日本社會對孔子學院有懷疑、反對的聲音,但我們通過和主流機構,比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日本經濟新聞等的合作,在主流社會生根、開花。”
與在海外生根發芽的孔子學院不同,立足本土的中國華僑大學則在用另一種方式推動僑務公共外交。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介紹說,僑校的優勢,是團結海外華人華僑精英、社團、組織,交往外國政府官員、高校和民間組織。
“僑務公共外交理論研究是需要加強的部分,同時,中國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開展僑務公共外交是復雜的事情,長期的使命。在當前中華兒女為中國夢奮斗的大背景下,僑務公共外交將有更大發展空間。”何亞非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