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佩特里 邁克爾·普朗默

(作者系布蘭迪斯大學商學院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作者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12月初,兩年一度的世界貿易組織 (WTO) 部長級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召開,會上令各國部長們頭疼的議題之一,就是如何將區域貿易協議的擴展,整合到世貿組織的全球貿易框架中去。
對于這一問題,我們認為,世貿組織領導人不應將提議中的亞太區域貿易協議視為一種威脅,而應該將它看作是一次機遇。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十個成員國日趨穩定,展示出更多的政治自信,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經濟動力源。因此,東盟越來越受歡迎。在未來幾年,通過實現經濟共同體,東盟能夠鞏固區域內合作并建立一個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以及新西蘭在內的16個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一些東盟成員國也將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此項高層次的貿易協議動議涉及太平洋兩岸的12個經濟體,美國也在其中。
一些成員國在強調如何將內部凝聚力化作區域經濟增長動力,以及如何處理與外部合作伙伴的過程中,創造出東盟中心地位這一概念。東盟中心地位常被視為區域一體化以及與美國這類外部伙伴塑造合作關系的基準。中心地位不僅對這一地區有益,對外部的合作國家則更是如此——一個活力充沛、融合一體的東盟將會是一個更強大的經濟伙伴,一個更可靠的政治盟友。
美國面對的問題,在于其是否能在加深與東盟合作的同時,尊重該地區對中心地位的追求。東盟是美國一個關鍵的戰略與經濟伙伴,其重要性日漸增長。比如,美國僅在新加坡的投資就是在中國的兩倍。但是,美國已經拒絕了基于相對寬松規則的全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提議,而全部東盟國家都接受這一提議。美國僅與特定的東盟國家謹慎發展合作關系的做法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被認為擾亂了區域合作。部分人士歡迎美國作為區域安全保障者參與東盟的活動,但是他們傾向于將經濟政策的決定權留給東盟的決策者。
為調和東盟中心地位與區域經濟利益的關系,東盟成員國預計會采取“雙速策略”。一方面,他們會通過強化與外部伙伴的合作關系努力擴大自己的經濟潛力;另一方面,他們將加強東盟內部的融合,以幫助欠發達的成員國提高國際競爭力。
在美國看來,“雙速策略”需要讓東盟成員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前提是他們已經做好嚴格承擔義務的準備;同時,東盟要以整體姿態制定有助于發展保障能力、連通性與改革的政策。
我們相信,無論是在東盟中心地位,還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以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中都將產生巨大的地區利益。預計僅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就能使區域GDP提高5%,并且使所有成員國都從中獲益。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以及其他外部協議也將會帶來巨大的附加增益。
其中,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將會給東盟整體帶來巨大的實惠。如今,雖然只有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越南四個東南亞國家組成,但是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加入后,估計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中東盟的整體收益將會達到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中受益的三倍。
東盟的政策制定者不應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看作是選擇題,因為兩種協議都能帶來收益,而且收益是互補的:后者強調深化與美洲的關系,而前者則更關注亞洲市場的內部融合。研究報告顯示,兩項協議同時實施,將會帶來二者分別實施收益之和的約90%。也就是說,這兩項協議各不相同,又多為互補。
實際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本身可以稍做調整,以支持東盟中心地位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制定向所有有改革意愿的經濟體放開的規定,以及把重點放在競爭力與經濟效率而不是針對具體管理與商業體系的管制。
這些新的一體化努力,反過來會在全球貿易體系的塑造中發揮巨大作用。就如東盟面對二選一的選擇難題一樣,世界貿易組織領導人也正陷于全球貿易體系中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的選擇難題。如果能夠建立正確的模式,后者在亞洲的順利實施將會有力地支撐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