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拉姆斯托夫
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將科學研究比作建設巨大的金字塔。其基石是大量成熟的知識——不再受到爭議、在學術圈之外鮮有人討論的知識。更新的研究堆積于金字塔尖,公共爭論大部分也發(fā)生在這部分。這一比方對于氣候變化研究非常恰當,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發(fā)布之際我們尤其要記住這一點。
這份IPCC的第五份報告由全世界數百位氣候學家耗時數年完成,它檢視了我們已有的對氣候變化的理解,并解釋了更晚近的發(fā)現。不難理解,媒體的目光總是集中在后者——比如,與此前的2007年IPCC報告相比,這份報告對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預測提高了很多。但是,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從新聞關注的焦點中收回一些,回到這個“金字塔”的穩(wěn)固地基——已有的成熟知識上。
實際上,對全球氣候的研究始于兩個世紀以前,約瑟夫·傅里葉(Joseph Fourier)發(fā)現溫室氣體能夠影響行星的氣候。1859年,約翰·丁達爾(John Tyndall)在實驗室里證明了哪種氣體造成了這一效應。此后,詳盡的來自地面和衛(wèi)星的輻射測量,證明了溫室效應的存在。
我們還不帶任何疑問地知道,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排放大大增加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數量。1990年,當第一份IPCC報告出臺時,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百萬分之354(工業(yè)化前的基準水平為280ppm)。今年,大氣濃度則第一次超過了400ppm大關。從采集自南極冰蓋的遠古氣體中我們得知,二氧化碳正水平處于一百萬年以來的最高值。
我們知道,溫室氣體數量增加的原因是我們的排放;我們也知道,這會造成氣候變暖。但這種變化將會達到何種程度?在這方面,最有意義的數字是“氣候敏感度”——即大氣二氧化碳翻倍所造成的全球變暖的程度。IPCC報告給出的范圍一直是1.5℃~4.5℃(第四版報告是個顯著的例外,它給出的范圍是2.0℃~4.5℃)。過去的自然氣候變化——比如在冰期時——證實,地球的氣候敏感度會有起伏,分析自然氣候的這些變化是科學家估算這一敏感度的一種方法。
IPCC報告的一個非凡(甚至被低估)的特色是,盡管過去23年中有許多不同的科學家參與了其中的工作,但基本結論從未改變。這反映了全世界科學家之間對氣候問題形成了壓倒性一致的意見。對氣候研究進行的調查,以及對數千份科學出版物的分析一致顯示,97%~98%的研究者同意——人為排放造成了全球變暖。
但這些結論需要一再重申,因為資金充裕的特殊利益集團不懈地在群眾中間播撒懷疑的種子。事實上,他們的這種行徑獲得了巨大成功,很少有群眾知道科學界對于氣候變化基本情況的一致意見。許多人相信,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其實絕非如此。
對于我們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暖的后果,過去的經歷可以提供指導。研究遠古氣候的科學家識別出昔日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比如,在最后一次冰川期末期,全球溫度在5000年的時間里升高了5℃。這一變化已足以改變地球的植被覆蓋,融化三分之二的陸上冰蓋,使海平面升高100多米。如今,海平面正在緩慢但毋庸置疑地再次升高。新IPCC報告的一個關鍵結論是,海平面上升已經出現了加速的傾向。
但是,在數百萬人被水吞沒之前,許多人將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沖擊。與穩(wěn)定而無變化的氣候相比,如今創(chuàng)紀錄的炎熱月份出現的頻率高了五倍;一波又一波的熱浪造成了干旱、野火、歉收,最終導致生命損失。
最新IPCC報告言之鑿鑿地勾勒出我們當前的險境:全球氣溫在上升,高山冰川和極地冰蓋在融化,海平面在升高,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更頻繁并且更嚴重。
位于知識金字塔頂端的細節(jié)可以也應該受到熱烈的爭論。但是,我們對全球變暖的基本面——我們的氣候學知識的基礎——的可靠認識應該已經提供了足夠的理由,來敦促我們采取無碳能源技術。如果能夠快速減少排放,那么,把氣候變暖限制在安全范圍(據測算為2℃以下)仍然是可能的;但是任務正在變得日益艱巨。
如果我們不能迅速采取全球行動,那么,我們的子孫后代將難以適應快速升高的海洋和越來越頻繁與嚴重的災難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