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中國的改革歷來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改革總是由現實問題倒逼而產生,而非憑空想象進行頂層設計,也從不照搬他國的經驗或模式。要深入理解中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首先需要分析當前中國面臨的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
就國際形勢而言,當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極化迅速發展,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就是通常所說由西向東、由南向北轉移。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全球經濟的深度調整,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現有國際機制難以適應不斷涌現的全球性問題治理,國際體系的變革不可阻擋;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成為國際競爭焦點,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創新發展正在孕育新突破。
從國內形勢看,201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增長潛力巨大。但中國同時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治理轉型的關鍵期,深層次矛盾疊加,存在諸多“成長的煩惱”,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將是嚴峻的考驗。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深知當前正處于爬坡過坎的極重要關口,必須拿出勇氣與智慧。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告中國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征程正式起航。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講的是系統性和制度化,要將發展目標與制度目標相銜接。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治理的全面覆蓋,即把黨和國家對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管理同各種范疇、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結合,以實現“體系化、系統化”,避免治理與管理的碎片化和相互制約;二是提高總體治理水平,實現人的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統籌協調,要“牽住牛鼻子”。說的是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由以往的“基礎性作用”提升為“決定性作用”,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在新一輪改革中將發揮綱舉目張的作用。政府“看得見的手”的職責將限定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領域,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經濟事務的管理。
全面深化改革將遵循公正、平等、透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公有財產和非公有財產都不可侵犯。這在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件中屬首次。《決定》強調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并鼓勵非公有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致力從根本上消除對非公有經濟的理論歧視、思想歧視、政策歧視和門檻歧視。
在投資領域,《決定》提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展現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堅定決心。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于落實。《決定》已給出明確的改革時限,即到2020年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將加強頂層設計、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中央將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掌控大局,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扎扎實實完成每一項既定改革任務。同時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有效應對內外安全挑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穩定、良好的安全環境。
今天,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更需要公正合理、自由開放的發展空間,更需要通過密切合作來促進發展,更需要以客觀和長遠的眼光來處理彼此間的關系。
美國華盛頓總統在他的告別演說中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對某些國家抱著永久而固執的厭惡心理,而對另一些國家深愛不已,應當對所有國家都培養公正而友善的感情。”
雖然出于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等因素,一些國家不那么情愿接受中國的快速發展,但是更多的國家希望與中國合作共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豐富了各國關于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贏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國夢昭示中國未來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也蘊含著中國對于實現世界美好前景的真誠愿望。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的發展將為人類的和平與繁榮帶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