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璇
提名理由
作為中國法學界的中堅力量,長期堅持用科學、理性推進法治進程。2013年發表《憲法政治:開萬世太平之路》,用對法治的信仰影響著青年學生。

作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經常受邀飛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去給外國的學生講授中國法律制度。每年一次,每次兩周。對王振民來說,給老外上課不僅饒有趣味,還能從中受到啟迪。
比如去年10月,他給學生布置了一篇論文:如果中國選擇資本主義道路,結果會如何?幾天之后,交來的作業讓他大吃一驚。學生們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傳承、人口狀況、自然環境,認為這些都是影響政治走向的客觀條件。其中,還有人從糧食、水、石油等資源入手,寫道:中國如果像美國、加拿大那樣享受生活,一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用。
王振民笑了。通過這次作業,大家竟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拜托中國一定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然資本主義國家就沒活路了。”
那次經歷,對王振民觸動很大。國外的學生們不僅思維活躍,即使對于枯燥的政治制度,也能堅持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
“最初,我們覺得中國科學不發達。后來,又說經濟太落后。現在,差距最大的是政治學和法學。”王振民說,“應該像研究自然科學那樣去研究政治和法律,否則,國家很難進入科學治理的軌道。”
2013年的盛夏,對于中國法學界,注定是一段不平靜的日子。
恰在此時,王振民公開發表了一篇長文。這篇15000多字文章,運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證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咄咄逼人的詰問。除了對英美等國的憲政歷程和中國歷史剖析、解讀,還大幅引用了幾代中共領導人的講話。
“我想讓人們了解,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每位中共主要領導人都曾多次肯定憲法的作用,或對落實憲法提出要求”。
通過這些引用,王振民想讓決策者和普通公民都能明白,憲法與黨的領導絕不是對立的。二者就像魚和熊掌,但必須兼得。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既然我們認準了一個東西是真理,就要把它講出去啊。”在他看來,一個憲法學者在這樣的時刻如果不發聲,可能會受到后代人的指責。“他們會問,你們當時干什么去了?”
數月后回想起來,當初的擔心似乎有些多余。因為論文的發表過程非常順利,編輯部僅對文字做出一些技術性修改。
這樣的結果,或許正是得益于文章中客觀、真實的論據,以及嚴謹且不失策略的論述方法。王振民的學生,國家法官學院副教授李緯華說,王老師向來“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每提出一個論點,都要搜集大量資料,小心論證。雖然文章數量不多。但每一篇都很謹慎,都經過了深思熟慮。
對于政治的興趣,很早便在王振民身上顯現出來。
1985年,19歲的王振民高考第一志愿便是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從小立志從政的王振民希望由此順利走向仕途。但陰差陽錯,他最終進入鄭州大學法律系學習。1989年,王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專業是與政治最為接近的憲法學。
那年的法律系新生,入學前全都要求在北京印染廠勞動一年。王振民記得,當時的研究生宿舍是四人間,大家每晚臥談的內容,不是國家改革的發展方向,就是重大案件的法理分析。有時,還會因為觀點不同激烈辯論,直到每個人口干舌燥,面紅耳赤。說起當年的豪情,王振民頗為感慨:“那時候的大學生和現在不一樣,很少在意物質上的東西。大家都想干出一番事業,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碩士畢業后,王振民放棄了國務院法制局的工作機會,留在人大繼續深造。但政治一直是他學術研究中抹不去的“鄉愁”。
讀博期間,他遠赴香港研習很少有人觸及的特區基本法。由于研究資料極其有限,他把能夠翻找到的所有書籍、文字拍照留底。幾年后,二十余萬字的專著《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系──一種法治結構的解析》付梓出版。
他在書中提出,全國人大常委會享有對特區《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特區終審法院行使具體案件的最終裁判權。這個觀點,成功解決了香港普通法與國家法律體系之間的沖突。
畢業后王振民選擇從事法律教學,他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大概很難理解他那一代人的理想。隨著學生們知識、技巧的與日俱增,對法律的激情卻不斷衰減。
怎樣才能激起當代年輕人對政治的興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年復一年地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上強調法律中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導向,鼓勵學生擔起肩上的責任。他告訴自己的學生:美國的43位總統有27位是學法律出身、49位副總統有37位是學法律出身。有時,他甚至激動地“威脅”說,“如果你們僅僅想要一份很好的生活,實在沒必要占用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名額。”
相形之下,王振民算不上一位“嚴師”,生活中,學術上,皆是如此。兩周左右一次的讀書會上,學生們按照各自的興趣和研究方向選擇題目,閱讀、交流。如果有人問他,“王老師,您看我這樣行嗎?”這時的王振民總是臉上帶笑,“行啊,可以這樣試試。”
王振民始終堅持把精力放在特區基本法和違憲審查問題上,最近又向臺灣問題的方向延伸。
“一個國家,總要有一批法律學者研究現實問題。而憲法學者,更應該幫助執政者找到一套最佳的政治體制、法律體制和治理體系。”王振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術對制度產生實質影響。
在中國,一名學者想要推動這樣的影響,不外乎對社會公開發聲、參與國家的專項議題或到黨政部門掛職鍛煉三條路徑。已擔任法學院長的王振民對此了如指掌,他一方面以個人名義發表文章和評論;一方面利用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平臺,與多個國家機關密切合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最新的三中全會《決定》,大量吸收了近幾年來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比如廢除勞教,比如司法體制改革……”王振民說。
這激發了他的演講熱情,11月22日,一個寒冷的夜晚,他特意在清華大學西階報告廳開了一次“法治改革與中國未來”講座。不大的報告廳擠進了三四百名學生,不少人坐在地板上、站在過道里聽完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
當晚,王振民穿著一套深色西裝,戴著精致的金絲邊眼鏡,語氣不疾不徐,“過去,清華出了不少國家領導人,以后肯定還有不少。不過,未來的領導人,學的肯定是不同的專業、來自不同的學院……”臺下,受鼓舞的學生開始哄笑、鼓掌,而講臺上的王振民依然語速和緩,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
簡介:
王振民,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研究憲法基本理論、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