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12月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授權新華社發布《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對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明確不再以GDP論英雄。
“過去十年,我們一直在討論不以GDP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這是第一次以部門法規的形式把它明確下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他表示相信,政績考核新規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重塑全體領導干部政績觀的指揮棒,有望對過去不正確政績觀進行全面矯正。
長期以來,各地發展的政績評估指標,一直是圍繞著GDP增速、投資規模和財政稅收等偏重反映經濟數量和增長速度的指標。而地方領導干部的任用考核,GDP數據也最有“發言權”——GDP發展得快,領導就提拔得快。
中組部負責人就《通知》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當前,一些地方違背科學發展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有的對“短平快”的政績項目興趣濃厚,大舉借債搞“政績工程”,有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有的仍存在“新官不理舊賬”“一任一張新藍圖”的現象。
有消息稱,在中部地區一個縣,投資千萬元的公園為了給五星級酒店項目“讓路”,尚未建好就被毀掉,而短短三年多,這里因重復建設毀掉的新建項目就多達五個,總造價超億元。
前述負責人稱,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切實改進政績考核,從制度層面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把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導向真正樹立起來,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主要精力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來。
《通知》規定,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要看全面工作,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實際成效,看解決自身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成效,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考核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
近年來,關于“考核要不唯GDP”一直有討論,但在現實操作中還是以GDP為標準。為何地方政府熱衷于追求GDP? “一是其可以給官員帶來升職,二是便于操作,見效快。比如教育、環保,投入效果一兩年顯現不出來。GDP則不一樣,拉來一個100億元的項目,效果立竿見影。” 竹立家分析說。
11月27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稱,湖北省副省長郭有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郭有明此前曾主政宜昌,用4年時間將宜昌的GDP從1000億做到2000億元以上。
有知情人稱,郭有明此次被調查,與他盲目擴張,尤其是他力推的投資200億而陷入困境的三峽全通涂鍍板項目有直接的關系。
今年9月,中央第二巡視組到湖北巡視。此后,巡視組組長杜德印曾公開表示“少數領導干部存在片面的政績觀”。此番言論被認為所指的就是兩個月后“落馬”的郭有明。
據湖北當地媒體報道,在得知郭有明出事后,一位了解他的老領導在日記里寫下“GDP害死人”。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而不是單純的經濟來推動改革。竹立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這必然要求對過去追求GDP的單一政績考核進行調整。”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先后多次強調,“再也不能簡單地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今年6月,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說,“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今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又說,“中央看一個地方工作得怎么樣,不會僅僅看生產總值增長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決自身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成效”。
《通知》提出,將根據不同地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職責要求,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標;同時對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生產總值。
這些區域包括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據統計,全國2787個縣中,明確不考核GDP的縣有1100多個。
政績考核不強調GDP,會不會影響地方的發展,導致干部消極不作為?
“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是不要GDP了,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了。”前述中組部負責人說,“我們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合理的經濟增長率一定是要有的,需要防止的是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在增長率上進行攀比,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
這位負責人表示,因此對干部來說,不是沒有發展的壓力了,而是壓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務更重了,由以往單純比經濟總量、比發展速度,轉變為比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
據悉,新考核辦法將把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進步、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并且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
《通知》還要求,加強對政府債務狀況的考核。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
竹立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地方債務首次被納入到政績考核之中,“此次做出重要的改進,一方面說明地方債問題已經很嚴重,不得不重視;同時也說明需要規范,當前地方發債勢不可擋,很容易出問題。”
日前,中國社科院剛剛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3—2014)》指出,截至2012年底,36個被審計地方政府本級政府債務余額為38475.81億元,其中有五成是2010年及以前年度舉借的。
當前“新官不理舊賬”和“吃子孫飯”的問題,在全國很多城市是一個普遍現象。竹立家分析,由于官員的任期制度,很多官員上任后只顧眼前利益,搞一些短平快、但不可持續的項目;或者通過賣地、舉債等,留下一堆爛攤子。
很多群眾形容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拍屁股走人”,而在留下一屁股爛賬之后,官照當照升。
竹立家認為,如果要將地方債務納入政績考核,中央須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讓基層政府財權事權統一,同時還要加大追責力度。
《通知》中特別提到,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盲目舉債留下一攤子爛賬的,即便離任也要追究責任。
“這就像給領導干部戴上了‘緊箍咒,一些人再也不能不顧條件、為了出政績搞一屁股債,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竹立家說,“因為,離任要審計,終身要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