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榮

在日本參議院選舉的勝利,使得首相安倍晉三的長期執政成為可能。于是,擺在安倍面前的外交課題,顯得十分迫切。而與中、韓兩國的直接對話的破題可以說首當其沖。所以,7月29日至30日,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齋木昭隆對中國的訪問,被外界格外關注,甚至,齋木昭隆還被有些媒體冠以安倍“特使”的身份。
“這是一次積極外交,表明了日本政府同中國政府交流觀點的愿望,為雙邊關系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日向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做了如此評價。作為來自日本的學者,日向亮認為,“會談并非是要找到最終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互相交換立場,為下一步(會談)建立基礎。”
7月29日,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齋木昭隆前往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是自去年9月日本強推所謂釣魚島“國有化”以來,雙方首度舉行副部長級會談。
7月1日,日本重啟了時隔9個月的日韓外長會談。當天,在文萊,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與韓國外長尹炳世舉行會談。
而在中國外交部的官方網站上,齋木昭隆的北京之行被定義為“工作訪問”。齋木此行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交換了意見,還與外長王毅進行了簡短的會見。兩天的訪問中,齋木見到的中國官員還包括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
30日下午,即將離開中國的齋木在北京國際機場接受記者團采訪時表示,在一系列會談中,與中方“就當前的中日關系廣泛、認真并坦率地交換了意見”。他還透露,中日雙方一致認為,兩國今后也有必要通過各種渠道繼續進行溝通。
不過,對于日方呼吁舉行的中日首腦會談是否通過本次訪問已經有所眉目的問題,齋木沒有做出正面回答,僅表示“將向首相官邸和外務大臣做出匯報”。而中國外交部官方表述稱“雙方就中日關系坦率交換了看法,中方就兩國關系面臨的問題闡明了立場。雙方將通過各層次、各渠道繼續進行溝通”。因此,據認為中方向齋木傳達了此前的一貫立場,即要舉行首腦會談,日方必須在釣魚島等問題上端正態度。
今年60歲的齋木是6月升任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一職的,他此前的職務是日本外務審議官,所以,有也分析認為,齋木此行,屬于新人串門。日本外務省由外務大臣主理,下設外務大臣政務官、副大臣和外務事務次官,其中,外務大臣政務官和副大臣都是由國會議員擔任,而外務事務次官是外務省公務員序列最高官員,下設兩名外務審議官。
齋木曾任日本亞洲大洋洲局參事官、局長等職務,長年參與對朝鮮政策的制定。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第一次訪朝后的2002年10月,正是齋木任職亞洲大洋洲局時期,他與時任時任官房副長官的安倍合作,讓5名被朝鮮綁架的受害人順利回國。2008年起的3年間,齋木擔任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日方首席代表,并參與了日朝工作級別磋商。
隨后,齋木又出任日本駐印度大使,2012年9月就任外務審議官。外界認為齋木在日本與周邊爭議領土問題上持不應輕易妥協的態度,立場與安倍相近。
7月28日,日本內閣官房參與飯島勛在自己的家鄉長野縣辰野町演講,他在演講中透露自己在7月中旬秘密訪問北京,并表示“與中國的重要高官舉行了會談”。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否認了這個說法,表示飯島勛不久前確曾申請來華簽證,但沒有進行官方活動,中國政府官員未同其接觸。
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后,安倍落實了大選之前就已經敲定的密集的出訪行程。本來,近幾年,因為國會選舉前政局都不穩定,日本首相一般不會為選舉后的外訪行程做準備,但今年情況有所改變。
7月下旬開始,安倍訪問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三國。在新加坡,安倍會晤了在那里逗留的美國副總統拜登。拜登敦促安倍,“應該努力緩和相關各國的緊張關系”。
8月下旬,安倍的出訪國名單有科威特、卡塔爾等中東石油出口國。9月上旬,安倍還將參加在俄羅斯舉行的G20首腦會談。會談結束后,安倍將趕赴阿根廷出席國際奧委會(IOC)全體大會,為東京申奧加油助威。10月,安倍將再赴東南亞,屆時,他將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等活動。在這次的出訪活動中,預計安倍會出訪目前還沒到訪過的文萊、老撾和柬埔寨三國。
在中日首腦會談遲遲未能實現的背景下,自去年底重奪政權后安倍已經3次訪問東盟中的7個國家。這似乎也包含了安倍為對抗中國而整備國際環境的意圖。今年12月,為紀念日本與東盟確立友好關系40周年,將在東京舉行特別首腦會議。
在安倍接下來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中,中日兩國首腦共同出席的國際會議不少,所以,外界紛紛預測中日兩國首腦會談的時機最早可能在何時出現。
在參院選舉獲勝后,安倍開始轉變論調,連續呼吁舉行中日對話。中日關系持續走低以來,日本高層是否參拜神社,成為日本釋放對華態度友好與否的一項重要信號。
8月6日上午,安倍在廣島的記者會上,就即將到來的8月15日日本戰敗日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一事如此表態:“內閣成員作為個人進行參拜是內心問題,是自由的……我或者內閣成員是否會去參拜神社,不在此場合說。”
“日本首相、官房長官不能參拜神社,這是過去沒有發生釣魚島問題前,中日外交默認的老規矩。”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理事長、福井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凌星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今年的8月1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極有可能會延續歷年這個日子不參拜靖國神社的慣例,因為麻生曾在今年4月的春季例行大祭期間參拜了靖國神社。
截至目前,麻生基本上每年至少參拜1次靖國神社,一般是在春季或是秋季的例行大祭時去。今年也是在春季例行大祭期間的4月21日進行了參拜。在此前后除了麻生太郎以外,還有總務大臣新藤義孝、朝鮮人質問題擔當大臣古屋圭司、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共計4名閣僚參拜了靖國神社。此舉遭到中國和韓國的強烈批評。
對于安倍呼吁“打破僵局”的有關表態,中國外交部已明確表示,中日關系目前的嚴重困難是日方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再采取挑釁行動造成的。解鈴還需系鈴人。日方應糾正錯誤,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動。日方不應將“對話”停留在口頭上,應切實正視歷史和現實,拿出誠意和實際行動同中方相向而行。

“安倍并不是國際媒體塑造的民族主義強硬分子……事實上,安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可能曾經做出過激進的評價,比如當他2012年競選自民黨總裁時表達出對參拜靖國神社的興趣,但他擔任首相后表達出了克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白日本人民的選票給予他機會,讓他修復國家長期停滯的經濟。”《外交》雜志這樣評價安倍的實用主義哲學。
在外交方面,安倍是不是實用主義者呢?“安倍是實利主義的政治家。”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安倍經濟學在日本國內比較見效,但缺乏后勁。安倍必須利用中國的市場,否則安倍經濟學就成了無本之木。”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數據,安倍經濟學實施的效果好壞參半。自2012年12月26日到2013年2月15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日元對美元貶值幅度超過8.4%,日本一季度GDP增長3.5%,遠高于預期的2.7%。但在進出口方面,卻出現了南轅北轍的調控效果。日元貶值使得日本僅僅增加了對美國的出口,而對中國、歐盟的出口均出現下滑,其中對中國出口減少0.6%,對歐盟出口減少3.3%。一季度創天量的貿易赤字讓安倍經濟學遭受質疑。
長期在日本的凌星光注意到,日本的輿論正在發生變化,左派開始重新占據優勢。
8月4日,日本NHK電視臺舉行“怎么辦,日本的安全保障——怎么看修改防衛計劃大綱,怎么看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討論。整個討論,以三比一鴿派理性聲音占優勢。
日本防衛廳長官小野寺五典在討論中表示:“日本不能刺激周邊國家,歐洲已經建立穩定的安全保障體制,亞洲也要建立,就需要與中國等周邊國家建立對話機制。”
“或許,雙方應該同意回到2010年前的狀態,將島嶼概念問題擱置下來。”美國智庫亞太和平論壇執行理事、日本問題專家布拉德·格魯斯曼對《中國新聞周刊》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