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最近關于中國經濟的報道很多,不少西方媒體紛紛評說中國經濟這個“巨人”放慢步伐,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上升到理論高度,說“北京共識”已失去光環,金磚國家經濟都在減速,“華盛頓共識”將卷土重來。那么我們究竟怎么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呢?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分析了中國經濟形勢,核心的看法是:中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沒變,將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態勢。
我們不是盲目樂觀。困難確實不少,有的甚至還十分嚴重。目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美國經濟復蘇勢頭逐步趨于穩定,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美元回流本土,將加重發展中國家的信貸緊縮;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經濟增長連年萎縮,面臨歐元區“散伙”的危險;日本二十多年經濟停滯不前,“安倍經濟”后勁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紛紛調低這些國家2013年的經濟增速。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將僅增長3%。歐盟和日本的經濟困境使全球經濟環境惡化,總需求持續下跌。
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7.8%、5.6%、2.5%、2.5%。2008年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占全球的2/3,到了2012年則略少于1/2,今后5年大致會停留在這一水平。由此,英國《經濟學人》斷言,中國經濟已經到達一個重要的拐點,“快軌道前進”的年代已經過去。
溫故而知新。今天的全球經濟版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總量2012年達8萬多億美元,為美國的50%強,穩居世界第二。就發展中國家總體而言,從90年代后期以來,73%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年均超過美國3.3%,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這些國家增速仍然超美3%左右。而在1960年至1990年期間只有30%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好于美國。
世界經濟力量變化的面也越來越廣。美國高盛公司最近提出“新11國”的概念,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尼日利亞和孟加拉等。這一集團合計人口有13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到美國的14%。
讓我們回頭來看中國經濟的情況和前景。首先,自然是經濟增速,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6%,略有下降,但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內。
可喜的是,經濟調整已經初步見到成效,主要表現在服務業的加速增長。今年頭六個月,服務產業同比增長8.3%,高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7.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也達到45.3%,比去年年底提高0.7個百分點。過去長期是后者增速高于服務業。今年這一歷史性的逆轉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結構開始向服務業傾斜。據耶魯大學羅奇教授分析,服務業發展起碼有三大好處:增加新的勞動收入來源,這是消費的支撐;使經濟增長更可持續,以緩解制造業和建筑業高速發展帶來的過度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問題;可以擴大經濟基礎,減少不平等現象,縮小貧富差距。
再看經濟核心指標之一的就業情況。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0.6%,為近幾年來的新高。外出農民工達到1.7億人,同比增加444萬。因為對吸納勞動力更強的服務業的增長加速,目前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能容納140萬~150萬人就業。過去一個百分點只能帶動80萬~100萬人就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好處已經顯現。這樣,年均7%的經濟增速就能創造大約1000萬就業機會。
不少人擔心中國的金融泡沫包括地方債務問題。瑞銀經濟學家估計,目前中國總的債務達17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210%,比四年前增加了50%。其中公司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13%, “影子銀行體系”和地方債務平臺問題也很嚴重。事實如何呢?中國金融泡沫雖然存在,但爆發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中國有龐大的個人儲蓄和外匯儲備,依然實行資本管制,而且真正的外債量并不很大。即便有1/3貸款違約,救援成本也只會使政府債務增加7個百分點,仍在可控的60%區間內。就地方債務而言,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大多投資于基礎設施,形成實物性資產,而且地方政府有大量其他資產和國有企業,清償能力較強,不會出現美國底特律那樣破產的情況。
要取得經濟轉型的成功需要好的發展戰略、相當一段時間以及政府和民眾的意志和決心。這三點中國都具備。經濟發展戰略言簡意賅,就是穩中求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具體到眼前工作,那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三者有機統一。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的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所在。我們眾志成城,努力奮斗,這一目標就一定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