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社會是什么?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我們能否適應社會,就是能否處理好和各種各樣的人的關系。什么決定了我們與各種人的關系?這個問題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佛學觀點一致,認為每個人內在的關系模式決定了與其他人的關系模式,內在的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面,形成外在的人際關系。
那內在關系模式從何而來?精神分析心理學派認為,從我們童年與父母等重要養育者的關系中而來。當然,后天的自我覺察也會改變內在的關系模式,這就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整體上說,我們與社會的關系,在自我覺察發生之前,只是與父母關系的投影。
我們對社會的種種理解和感覺,其實并非走進社會才形成的,而是早就存在于自己心中。比如,若你經常抱怨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出頭之日。可以仔細聽聽這個聲音,它從什么時候就已經在你頭腦里播放了,絕不是你30歲奮斗失敗之后才出現。也許上小學時,父母就已經在你燃起激情和夢想之時哀嘆這么一句。這個聲音內化進心里,導致自己30歲的時候果然不出所料,競爭職位時無意識地犯一些低級錯誤,被另一個有背景的家伙擠掉。然后你再一次驗證了這條關于現實社會的“真理”,然后告訴自己的兒子,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家庭不要癡心妄想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現實是殘酷的,找份穩定的工作是唯一出路。
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能創造現實,你潛意識里相信什么,世界就果然呈現什么樣的現實給你。可以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那些抱怨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女人,是不是每次婚戀都財色兩空;經常覺得世界還是好人多的,是不是遇到苦難總能獲得預想不到的幫助。
若相信社會是黑暗的,只有利益之爭,那么就會經常陷入被算計的驚險境地;若內心的世界單純溫暖,即使平時精于算計的人,和你在一起也會變得簡單。感覺外面充滿敵意,其實是內心的敵意激發了別人的敵意。我們與社會的關系,不過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復體驗童年熟悉的感覺。
若社會對你來說很難適應,其實不用改變社會,改變自己內在的關系模式即可。讓“內在的父母”不再總是跟“內在的小孩”過不去,總是彼此制造挫折。內心若充滿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總是有選擇,社會便會處處與你方便,提供無限的資源和可能性。
擔心孩子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的父母們,你們便是孩子的整個社會,你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在描繪他未來的世界。當你因為孩子這次沒考好,困惑于要不要沒收他的零花錢,取消他的游戲時間時,只需要想一想,你希望將來他某次工作沒做好,老板沒收他的工資取消他的假期,而他覺得理所當然,完全不敢提出異議嗎?
在心理咨詢中常常會發現,人們對好運能否降臨到自己頭上的預期,幾乎就是兒時能否得到父母寵愛的預期。有個媽媽規定搖搖車每天只能坐一次,理由是訓練孩子自控力。能否訓練自控力,無法驗證。但可以看到的簡單事實是,在經濟并不匱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這樣的限制經常發生,孩子會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恥。搖搖車這件小事里,孩子體驗到的是匱乏。
就這樣,媽媽把自己潛意識里的匱乏感和對欲望的羞恥感傳遞給孩子。孩子將來面對社會,由于潛意識的召喚,也會處處體驗到匱乏、制約和掙扎,這就是苦的輪回。
讓孩子內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家長經濟富裕。關鍵是,家長能否不評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經濟受限,父母可以坦誠告訴孩子,你的需要我們聽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父母暫時經濟能力有限。但很多父母不能簡單地面對真相,而是通過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內疚和羞恥感轉嫁出去,更悲劇的是,錢不成問題時依然習慣性打壓批判。
孩子在不受家長控制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其內核并非對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而是與周圍能量自然協調的能力,即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而家長控制下發展出來的自控力,是內心的恐懼和制約。潛意識里的制約像木馬程序一樣操控人生的各個方面,經過長期的自我認識才可能重獲自由,這也是我們心理醫生長期有飯吃的原因。如果所有家長都肯通過不斷的自我覺察,把苦的輪回斬斷,我們就該失業了。
靈修界老前輩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如果父母真的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在隔夜之間就會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一個沒有沖突、沒有戰爭的世界。
從精神分析理論及我多年的咨詢實踐來看,現實殘酷還是溫暖,更多取決于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系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父母的自我成長,能給孩子創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