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
亞錦賽慘敗后,中國男籃閉門三天開總結會,另加一個同新聞單位的座談會,時隔一周,來自國家體育總局籃管中心主任信蘭成的總結是:說了7個“會總結”。可在籃球的背后,被媒體津津樂道的卻是中國籃協一幕又一幕的“內斗”,從副主任胡加時“干涉內政”到有人安排主帥揚納基斯在機場離開時拒絕胡加時的握手相送,再到流傳甚廣的“信胡宮斗”。
中國男籃在剛結束的亞錦賽上負于中華臺北,這已經讓作為現場評論員的我足夠意外和窩囊,可更沒有想到的是,亞錦賽后愈演愈烈的宮斗戲幾乎已經讓人們迅速忘掉了那場失利,轉而津津有味地看起這場由媒體而起、又經由媒體無限擴大的鬧劇,這讓原期待在那場失利之后改革將由此而起的我,更加意外更加窩囊。
說白了,“宮斗戲”的上演源自誰都不肯承擔責任,在相互的推諉中,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和諱莫如深。
中國男籃一隊的亞錦賽遭遇歷史最差戰績,當然每一個決策者都應該為此負責,而不應該是彼此推卸責任。
和卡馬喬一樣來自希臘的主教練揚納基斯對球隊、對對手的生疏,籃協主管國家隊各級領導的官本位態度,以及個別球員毫無榮譽感的臨場表現,都是導致此次慘敗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中國男籃與亞洲四強無緣,主教練確實應該負一部分責任。對陣中華臺北守聯防、對韓國棄用王治郅、對第二階段對手無法在進攻中取得任何優勢、球隊缺乏快攻和突破,都是揚納基斯的球隊體現出的弊端。
對于揚納基斯,帶隊僅三個月,其中還與原俱樂部打了一個月官司,合練僅兩個月,其中易建聯加入僅一個月時間,且球隊組成權和人員選擇權都不在手,他甚至連CBA聯賽都沒看過!
我現在仍認為,中國男籃如果賽前組織和準備足夠充分的話,依舊有實力進入亞洲三強,主要對手仍然是東亞的韓國和西亞的伊朗。韓國隊自始至終使用本土主教練,球隊要求一直不變——善用年輕球員,整個亞錦賽期間5個90后球員不停地得到上場機會和亞錦賽鍛煉機會;伊朗雖一直在聘請外籍主教練,但風格非常統一,均為前南斯拉夫體系的教練員,于是適應新教練并不困難,更具威脅的是,伊朗最好的一批球員已經把當初的鍛煉機會完全轉化為實力。
而中國男籃作為國家隊,北京奧運后5年以來,中國男籃已更換過4任主教練,尤納斯和揚納基斯是歐洲傳統強勢教練的代表,中間還有本土的郭士強和美國的鄧華德,每個教練風格各異。
讓整個亞洲的媒體更感到稀奇的是,球隊直到現在仍然保留6個北京奧運的球員。這是為什么?在對陣中華臺北一役中,首發陣容就是5個北京奧運球員,新老交替之晚,令人難以置信。
經由中國男籃領隊張雄和曾經鄧華德時期的球隊新聞發言人張弛證實,身處矛盾焦點的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加時的確會給幾任外教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但并非強行介入,而是有理有據。比如2011年武漢亞錦賽時對陣韓國隊的半決賽,鄧華德誤以為對手6號梁東根無法上場,因此并未作出針對布置,但胡加時和中方教練員得到的消息是梁東根鐵定上場,希望鄧華德不要大意。
比賽情況確如胡加時所預計,鄧華德也很感激胡加時,最近他還特意發微博感謝胡加時當年對他的支持,當然,除了感謝胡之外,一同提到的還有籃管中心主任信蘭成和領隊張雄。
到了揚納基斯,胡和中方教練依然不時參與意見。張雄證明,最初亞錦賽的球員名單里沒有王治郅、朱芳雨和郭艾倫三人,從實際情況來看,郭艾倫落選的可能性最大。而揚納基斯本人也并沒有給王治郅和朱芳雨打上“絕不帶去亞錦賽”的標簽。張雄確認,揚納基斯的確對老將們最初的訓練態度不滿意,但也曾和領隊溝通,表示“機會要給老將留著”。在出發前,更為了解情況的胡加時和中方教練組向主帥提出了建議,揚納基斯最后同意帶上兩員老將——盡管中方為臨時更換三人名單付出了巨額費用。所幸王治郅也在亞錦賽多場比賽中為中國隊挽回了不少顏面。
但這無法掩飾,大多數老將們和揚納基斯存在溝通障礙。即使籃管中心調來與外教合作愉快、工作投入的翻譯郭維盛,也沒能解決問題。
同時,胡加時與中方教練組同揚納基斯之間溝通成本也在不斷遞增。
其實無論何種競技項目,歐洲教練在中國的狀況幾乎都不算太如意。一方面,歐洲成名教練多為老者,堅持與固執間僅一線之隔,如果遇到高層的力挺和支持還好辦,但一旦成績不佳往往改變風向,于是老派歐洲知名教頭即使在中國取得好績也未必會合作愉快。
尤納斯是個例外,與之合作的前籃管中心主任李元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身邊又有重將姚明、李楠鼎力支持,取得成績也合作愉快。
作為一直追隨中國男籃比賽直至馬尼拉的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長期跟隨男籃一線報道的幾位同行,而非在網絡上四散的傳言。據我們所知:揚納基斯與胡加時甚至信蘭成兩位籃協領導確實溝通不暢。而當整個球隊形象都遭遇被動的時候,無論主教練或領導都應該被問責。
亞錦賽之后,揚納基斯想要再次回到中國執掌中國男籃帥印恐怕不易,但無論是否還由他繼續掛帥,籃管中心被問責的內容也已經被高度重視。甚至已有更高層領導過問誰來承擔中國男籃輸掉的四分之一決賽的責任?
至少籃管中心副主任李金生已明確表態:籃管中心應該為此次失利負責。
可在亞錦賽失利后的籃管中心的表現,也將官本位體現得淋漓盡致。具體誰為溝通不暢負責?誰為成績不佳負責?沒有答案。各級管理機構都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掃自家門前雪”的態度。
按照程序,主教練人選是由主管國家隊的副主任胡加時出具第一意見,經由中心一把手同意,上報國家體育總局,最終確定。可在聯賽結束后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國家男籃主帥卻為何遲遲無法定論。
中國籃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1997年輸球,說是大意;2002年輸球,歸咎于大郅不歸;2007年輸球,借口是二隊出兵;2009年又把“偷笑門”當作輸球后的發泄渠道,這次干脆直接上升到高層的人際關系之爭。我們不停地停在表面,卻忘了根本實質:那枯燥無味又艱難無比的籃球體系改革的話題。
在這背后應該被重視的,是中國籃球乃至中國競技運動體制與市場化巨大矛盾的集中體現,如果本末倒置,才是對中國籃球未來最不利的事情。

專業隊體制已經被證明與市場規律明顯抵觸,但依舊安穩存在,無法更改;體育至今無法回歸教育,就更不要提梯隊建設和后備人才培養了。
中國籃球貌似注冊人口眾多,但實則是由于全運會增加了U18分組而造成的虛假繁榮。增加的這批青年隊注冊人口不但成了各隊的負擔,也隨時面臨被拋棄的境地。
國家男籃新主帥的懸疑將是下一個四月的新話題,中國男籃又幾乎確定將購買外卡參加世錦賽……宮斗戲、籃球高層八卦,到時候,下一個傳言,會是什么?而中國籃球的改革會在什么時候?
(作者為央視籃球解說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