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蔡如鵬

今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結束東南亞之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緊接著前往東南亞,參加數個領導人峰會,并訪問文萊、泰國和越南。兩位中國領導人接踵出訪東南亞,將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外交與合作推向新的高潮。
在中國與東盟10+1的高峰會中,李克強提出中國和東盟將合力打造自貿區“升級版”目標。李克強在峰會上發言時稱,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將達10兆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千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4億人次,中國愿與東盟國家分享這一巨大的商機,愿與東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作為中國唯一從內陸面向東南亞開放的省份,云南在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合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4000多公里的邊境上,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個東南亞國家接壤,擁有17個邊境口岸,近百個公開的邊境通道和邊民互市點。
近些年,云南與東南亞、南亞等國的貿易往來逐年擴大。尤其是在中央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后,云南對外開放與合作,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十周年。在這段不斷深化的戰略伙伴關系中,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也在不斷提升。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東盟也成為了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中國-東盟自貿區于2010年成立。自貿區發展至今日,中國對東盟10國進口的90%以上產品已經實現了零關稅,東盟6個老成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對自華進口90%以上的產品也實現了零關稅,東盟4個新成員(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則將在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在日前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10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該國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愿意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他還進一步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可以期待的是,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將迎來一個全面發展的歷史機遇。
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的加強,會給云南這個邊陲省份帶來何種影響?云南的區位優勢又該在這一進程中如何體現?云南省省長李紀恒就此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與東盟10+1的高峰會上提出,將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版”。正在大力建設“橋頭堡”的云南如何理解這一構想?
李紀恒: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10年來,中國與東盟關系蓬勃發展,合作取得累累碩果。從2002年到2012年,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23.6%,目前已達到4000億美元;相互投資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增長3.4倍。中國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和東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
在剛剛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覆蓋太平洋兩岸的亞太互聯互通格局,以此帶動建設各次區域經濟走廊,進而打造涵蓋21個經濟體、28億人口的亞太大市場。
9月3日,在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講話中,李克強總理指出,過去的十年,中國與東盟攜手開創了合作的“黃金十年”。未來十年,雙方要繼往開來,推動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造新的“鉆石十年”。
歷史上,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交往與合作源遠流長,“南方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人們耳熟能詳。云南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與泰國、柬埔寨等東盟其他國家,印度、孟加拉國等8個南亞國家鄰近,具有面向西南開放的獨特優勢。長期以來,云南省堅決貫徹中央外交政策,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與東盟各國高層互訪和民間交往頻繁,在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開展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形成深厚的情誼。
我們相信,隨著雙方合作的擴大和推進,云南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這也將給云南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新聞周刊:面對這樣的機遇,云南都做了哪些準備?
李紀恒:中央提出要“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標志著中國沿邊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沿邊地區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成為全方位開放的主戰場。我認為,沿邊開放和“橋頭堡”建設是當前和未來云南發展的重要路徑。

為此,我們必須站在“為我國打通一條新的西向貿易通道、為擴大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友好合作開辟新的天地、為西部大開發拓展新的空間、為推動邊疆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云南沿邊開放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做好新形勢下的沿邊開放工作。
將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作為國家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使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站在全球角度來審視和發展云南。“橋頭堡”建設既關系到云南自身發展,也關系到國家對外開放的整體布局,是國之大計、省之大事、民之大業。
事實上,云南正面臨一個全面開放的嶄新格局。除面向東盟外,面向南亞開放也是云南“橋頭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會談時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推動中印兩個大市場更緊密連接。云南是這條“走廊”的重要節點、核心區域,大有作為。
云南加快發展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今年省政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橋頭堡建設為今后5年政府工作的總抓手,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積極拓展與東南亞、南亞的交流合作領域,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開放道路,為我國沿邊沿海開放拓展新空間,創新開放新模式。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要抓住機遇,必須提高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水平,提高駕馭對外開放的能力。同時,必須苦練內功。當前,云南經濟運行還面臨著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結構有待優化、持續增長壓力加大,資金籌措依然困難,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大幅上升,城鄉居民增收乏力等多方面的突出問題,需要高度重視,積極破解。
中國新聞周刊:“橋頭堡”建設為云南帶來哪些變化?
李紀恒:一是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牢固樹立基礎先行意識,全力以赴打好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加快鐵路“八出省四出境”、公路“七出省四出境”、水運“兩出省三出境”通道和面向西南開放的空中走廊建設,促進國內外互聯互通取得突破性進展。繼續加大力度抓好水利、能源、信息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橋頭堡建設基礎。
二是抓承接重大產業轉移,推動產業跨越發展。云南省正處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階段,必須牢固樹立“產業興省”、“產業強省”理念,堅定不移地把承接重大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主動承接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帶動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我們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加快滇中產業聚集區、工業園區、跨(邊)境經濟合作區、保稅區等各類開放載體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跨越發展。
三是抓三大平臺建設,拓展開放空間。第一,辦好中國-南亞博覽會。努力把該博覽會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推動南亞、東南亞區域各國開展對話交流、經貿合作、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第二,建好昆明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積極主動爭取國家金融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加快推進昆明金融產業中心園區建設,廣泛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后臺服務機構及中介機構來昆落戶,努力構筑金融資源、金融資金、金融人才的洼地。第三,強化城鎮建設。加快推進滇中城市群建設,科學建設山地城鎮,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快提升城鎮支撐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抓開放環境營造,增強發展活力。創新政策體系,以更優惠更開放的政策,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參與云南建設,努力形成集聚效應。
中國新聞周刊:這幾年云南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放合作模式是否得到有效驗證?
李紀恒: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開放走向輝煌,云南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向往,努力變“交通末梢”為“開放高地”。今年6月份在昆明舉行的首屆南博會暨第21屆昆交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云南“開放高地”的效應成果。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團參會,外經貿成交174.66億美元,同比增長116.5%。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盛會,其意義不僅是成交額的增長,而證明云南在更廣闊、更高的舞臺是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并且已經初嘗發展路徑轉變的甜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