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心理往往還會出現異常。了解這些異常,不僅有助于家屬對病人行為的理解,而且還能更好地進行照料,有益于疾病的康復。
過分關注自身感覺。慢性病患者注意力往往會由外界轉向自身,時刻關注身體的每一點變化,稍有異常,就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此外,由于對外在事物的關注度下降,容易讓別人感覺自私和冷漠。
解決辦法:家屬應該多陪伴患者,可以聊天、散步、外出做客,或者一起做感興趣的事,目的是轉移患者對身體疾病的注意力。
情緒波動大。很多因素會影響慢性病患者的情緒,除了自身疾病引起的不適外,還包括治療花費、行動不便、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并且,隨著病程的延長、治療的深入,情緒反應會越來越大,容易發脾氣,看什么都不順眼。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慢性病患者開始還能配合治療,可越到后面,心理抵觸性就越強。
解決辦法:家屬要多掌握相關疾病的知識,告訴患者痛苦只是暫時的,只要配合醫生治療,癥狀會慢慢減輕,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對于治療花費,家屬不要當著患者的面長吁短嘆,要盡量表現得毫不在乎,否則只會加重患者的內疚感。
做事被動愛依賴。長期受到家屬悉心照顧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會產生依賴性,甚至平時一些簡單的事情也要家屬代勞。
解決辦法:家屬不要事事代勞,患者能夠自己完成的事,就應當鼓勵他去做,或者只在旁邊幫一把。
敏感挑剔。由于擔心疾病惡化,慢性病患者常常會提出過高的治療和護理要求,稍不滿足,就責怪醫生沒有精心治療,家人沒有盡力照料。
解決辦法:這往往是患者對疾病治療信心不足所造成的。家屬在耐心照料患者的同時,當癥狀有所緩解、病情有所控制時,及時加以鼓勵,增加患者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