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貝
沒有他的智慧,就沒有你用拼音輸入法敲擊鍵盤時的便捷;這位“漢語拼音之父”,百歲后還不斷推出新著。
1月12日,周有光先生在自己的108歲華誕座談會上笑瞇瞇地和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p>
108歲被尊為茶壽,而對周老來說,他不凡的學識建樹與處世方式,也像古而彌堅的老茶樹,讓人益智增慧,養心寧神。當中,有著多少鮮為人知的異聞奇事!
百歲“憤翁”,世界唯一
1989年,周有光離休。83歲高齡,許多人連日常生活都難以自理,周老卻開始了事業的又一春。他連續出版了《百歲新稿》、《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周有光百歲口述》等文集。
他還新潮得令人驚訝,《世界是平的》被譯成中文版的前幾年,英文版已上了他的書架;于丹和批駁于丹的書他一應俱全,對于丹做的通俗化工作很是贊賞。他用電腦打字,開博客,知道新八卦。他寫雜文探討民主與專制、大同與小康、傳統與現代,議長論短,發掘時弊。他說人愈老,愈要追求真理,他的真知灼見令人醍醐灌頂……
這就是周有光,眼花耳背但神采奕奕、思維敏捷、行走麻利。
周老百歲時,晚輩們為他制作了一個精美的紀念畫冊,大量珍貴照片勾勒出先生一生治學、家庭和生活的軌跡。社科院研究員劉志琴稱,沒發現像周老這樣100歲之后還不斷推出新著的,“他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樂觀豁達,智仁得壽
周老的成就,與他的長壽健康、情趣愛好分不開。夫人張允和雖已去世,也是93歲的高壽。是什么能讓他們同享天年?
周有光五代單傳,年輕時身體并不好,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癥。夫人受“牽連”,結婚時算命先生說他們只能活35歲,他們也覺得不可能長壽。97歲時他去體檢,醫生改成79歲,以為他寫錯了。因為身體不很好,他們的生活比較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不立遺囑,不過生日,不過年節;也很少吃補品,煎炸食品及肉類均少吃,主菜只是雞蛋、青菜、牛奶和豆腐,而且餐餐有限量;上下午都喝茶,清茶或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穿衣服也簡單,舒服就行。人家要住大房,他們卻喜歡小房間,因為有利于聽覺。
佛教說,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精神就痛苦了。他們覺得很有道理,對人生遭際豁然處之。
周有光的住房一直不很好。1956年從上海調到北京,和老伴及孫女只住一間小房子。他不怒不惱,寫了首《新陋室銘》:“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書櫥兼做菜櫥,菜有書香,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p>
改革開放后,分了兩大兩小四居室,因為書多,四個房間全被書架占了,有書無齋。后來單位叫他搬到好一點的地方,他覺得年紀大了,不活動了,不好意思再搬。如今,他仍然居住在朝陽門內的老式樓群中。不足10平方米的書房,沒有任何裝飾,書桌的黃漆掉了大半,露出木頭紋理。他就坐在臨窗的書桌前,做他的事。
夫婦倆一直過得很快活。夫人允和是昆曲高手、“北京昆曲研習社”聯絡部長,常與票友大文人俞平伯等沙龍雅聚歡唱,樂此不疲。赴沙龍時也不用公車,常由周老送她赴會。丁聰畫過一幅漫畫:82歲的周老笑瞇瞇蹬個精巧三輪,車上端坐年近八旬的夫人張允和,手持橫笛優哉游哉。
周老覺得人生必有不如意之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被下放“五七”干校時,只許帶一本書,他帶了20本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語錄》,不僅做了比較文字研究,體力勞動還治好了他的失眠癥。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敝苡泄獬3R怨湃说脑掗_解自己。對人生真諦通透的體味,自足達觀,也許正是這位文化老人長壽的“秘訣”。
戀愛不僅要愛,還要有敬
周有光取得的事業成就,與他的家族、婚姻和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
父親周葆貽在常州女中當教員,后來辦國學館,教學生古文。常州有洋學堂之前,他就請了3位家庭教師,教女兒們學習中文、英文,還購置風琴,由女老師教唱歌跳舞,父母的開明對周有光影響很大。
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因受新思想影響,放棄家里的錢財、地位,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創辦樂益女子學校,跟蔡元培、蔣夢麟等有名的教育家結為好友。
后上海戰亂,張允和為安全起見借讀于杭州之江大學,而周有光任教于杭州民眾教育學院,兩人開始相戀。周有光坦言,他們是慢慢的“流水式”的戀愛,沒有什么大風大浪。
當時周有光有個擔心,他們家窮下來了,但張家很有錢!他說“我害怕不能給你幸?!?。她回了10頁紙,說幸福要靠自己創造。
1933年4月30日,兩人結為夫妻,一年后有了兒子曉平,次年又有了女兒小禾。
“我主張戀愛不僅要愛,還要有敬?!敝苡泄庠诨貞浿姓f,他們上下午都喝茶,有時喝咖啡,都是舉杯齊眉,既有愛又有敬。“我跟老伴結婚70年,美滿70年。人家問我們保姆‘他們吵架嗎?保姆說不吵。其實也吵,但都是兩三句就吵完了,不會哇啦哇啦讓保姆聽見?!?/p>
周有光家的墻上,掛著他與張允和花叢伴讀的照片。兩位老人都花白了頭發,卻自有一種儒雅和美的氣韻。1998年,國際教育基金會評選中國百對恩愛夫妻,周有光、張允和成為入選者中年齡最大的一對。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心臟病病發去世。周有光在紙上寫下“93”這個數字,畫個圈,連同張允和的自述文集《曲終人不散》,送給來訪記者,署“周有光代張允和贈”,可見鶼鰈情深。
改編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