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凌欣
據《中國婦女報》一項全國性的調查表明: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無配偶的達35%。老年人喪偶后,隨之而來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情感上的缺憾及生活上的無助。有人呼吁,與其“常回家看看”,不如“給爸媽找個老伴”,然而,現實中“看上去很美”的“夕陽婚”卻遭遇現實的無奈,令人唏噓。
身前身后的“財產爭奪戰”
80歲的老張中年喪偶,退休后結識了現在的老伴韓姨。“我們談戀愛時,我的獨生女兒不反對,我覺得挺欣慰的。”老張說,為了感謝女兒的通情達理,他把自己名下唯一的一套房子提前贈予女兒。就在房子過戶期間,他和韓姨歡歡喜喜登記結婚。
老兩口恩愛了十幾年,韓姨突然提出一個要求:“咱們這套房子我也有份,你要把產權拿回來。”老張這才發現,房子的過戶時間在結婚日期之后,韓姨的確享有一部分產權。想著韓姨十幾年照顧自己的恩情,老張和女兒商量,要求撤銷當年的贈予,重新分配產權。
不料,此舉遭到女兒堅決反對。女兒和后媽的“戰火”由此點燃,老張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最后,只好請法官來斷家務事。
老人再婚案件,80%以上由財產分配引起,很多老人平日得不到子女的關心照顧,再婚后往往會選擇把大部分財產都留給老伴;而對于子女來說,有些一開始就不贊成父母再婚,或因忙碌導致情感疏遠,發現繼父、繼母分得財產后,更加劇了雙方的感情裂痕。
付“薪”同居,時髦還是無奈?
今年初,老林的妻子去世了,老林變得萎靡不振。兩個女兒一合計,給他找了一個50多歲的住家保姆。看著父親一天天精神起來,兩個女兒暗暗高興,誰知,還不到半年,父親向女兒們“攤牌”:“我要和她結婚!”
兩個女兒蒙了,覺得這個保姆“太有心計,想算計我爸的財產”。女兒們堅決反對,父親絕食抗議,幾個回合下來,雙方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老林和保姆可以同居,但是不能正式結婚。因為同居不會牽涉到財產的問題。
如今,老林的女兒們每月依然給保姆付“薪水”。
兒女們的極力阻撓,加上對各自利益保護的考慮,讓越來越多的再婚老人選擇了付“薪”同居的方式。
老齡辦負責人認為,老人非婚同居沒有任何法律保障,女性老人的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女性的預期壽命較男性長,在付出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辛勤照料以后,如果還不能被對方子女接納,很可能會被“掃地出門”。
“銀發幸福指數”需要社會性保障
“做夢都在想,醒來不敢講。”這是許多渴望再婚的老人的糾結心態。
盡管我國60歲以上的喪偶老人中,有再婚意愿的達37.6%,但最終付諸行動的只有6.9%。
為什么那么多老人寧愿選擇孤獨終老?因為,老年人的再婚不但需要愛情,更需要“面包”。由于缺乏住房和足以維持獨立生活的收入,擔心得不到子女的贍養,許多老人只能忍痛放棄再婚,特別是那些農村沒有退休金的孤身老人。因此,健全社會性勞保制度,是讓老人們有底氣追求幸福的前提。
慶幸的是,社會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新《婚姻法》規定,夫妻一方所有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共同財產。而住房、存款的所有權問題,經過約定,可以完全不因再婚而改變。同樣,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也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老人也不必擔心再婚后子女不再管的問題。
改編自《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