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如同一粒塵土,無論怎樣飛揚,怎樣喧囂,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個丈夫如同一片樹葉,無論怎樣張揚,怎樣由綠變紅、變黃,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邊……”
——袁隆平
向學生發起愛情攻勢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從重慶湘輝農學院(今西南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偏遠的湘西安江農校教書。
光陰荏苒,袁隆平大學畢業一晃就幾年了,他已是大齡青年,卻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們紛紛熱心給袁隆平張羅對象,但總是介紹一個吹一個,姑娘們都對袁隆平敬而遠之。因為年輕時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隨便,不僅衣著樸素,而且不修邊幅。
袁隆平在農校教書時,鄧哲是他的學生。當袁隆平托鄧哲的同學向她提親時,內向的鄧哲顧慮重重,“老師和學生談戀愛算怎么回事?將來我怎么稱呼他?他都30多歲了,比我大8歲,會不會年紀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認準了這個安靜秀氣的安江妹子。
33歲的袁隆平和25歲的鄧哲沒有過多的花前月下,也沒有置辦任何結婚物品,兩個相知恨晚的大齡青年舉行了一個非常儉樸的婚禮。
這個老公我找對了
在鄧哲眼里,袁隆平是個浪漫心細的好丈夫。新婚沒幾天,袁隆平就興致勃勃地邀請鄧哲去游泳,這讓鄧哲頗覺意外。鄧哲回憶說,那天袁隆平開會開到晚上11點,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臨出門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鄧哲問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說河里有許多漁民布下的魚網,黑燈瞎火的要是游泳時碰到魚鉤,就能馬上剪開幫她脫身。鄧哲聽完這句話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個心細如絲的人,這個老公我找對了。”
1990年,袁隆平一家從地處懷化黔陽的安江農校搬到長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氣熱水器。每次鄧哲洗澡,只要兩三分鐘沒有聽到流水的聲音,袁隆平就會大聲喊——“鄧哲!鄧哲!”起初,鄧哲還埋怨,心想自己洗個澡還喊個不停,就含著怨氣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個澡都不消停。”袁隆平聽到鄧哲出聲了也就不喊了。后來鄧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擔心她煤氣中毒,隔一段時間聽不見動靜就要喊她兩聲,只有鄧哲應兩句,他才能放心。
想吵架都沒有機會
上世紀60年代末,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他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在外人看來,袁隆平夫婦感情甚篤,是夫唱婦隨的楷模。鄧哲笑著說,結婚過日子,哪有鍋碗瓢盆不磕碰的,但這些磕磕絆絆的事情不是什么原則問題的分歧,只是立場不同,爭爭嘴而已。作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員,鄧哲偶爾能聽到來自同事們的聲音,而這種聲音袁隆平有可能是聽不到的。好心的鄧哲會把這些下情上達一下,不料卻遭到袁隆平的“炮轟”,他讓鄧哲不要插手研究所的事情。鄧哲則以自己是研究所一員身份而爭取“話語權”。“吵過兩次,就兩次。我也不知道他聽進去我的話沒有,沒有下文了。”鄧哲說,夫妻倆從沒有過大的爭吵,工作上很少,生活中更沒有。“我基本上都聽袁隆平的,想吵架都沒有機會。”
摘自《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