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樹平

前幾天,同事嫁女,邀我赴婚宴。飯店離居所不遠不近,我決定騎自行車去,也就20分鐘的路程。去時一路無話。婚宴隆重熱鬧,也無多余的話。酒足飯飽之后,賓朋皆作鳥獸散。當我于眾目睽睽之下,從墻角推出自行車,偏身“上馬”,準備離去時,忽聽背后有人揶揄道:這年頭,誰還騎單車赴宴呀!聞言,心中立刻感覺臊得慌,頭也不敢回,連忙腳下用力,逃之夭夭。
騎行在回家的路上,不免四顧,騎自行車的人確實比頭幾年少多了,尤其像我這年近花甲之人騎車,更是少之又少。時下人們出行,或公車,或私車,或打的,或公交,再不濟,寧可步行也不騎車,不是速度,而是風度,這是個“原則問題”。
還別說,對于平頭百姓、工薪一族來說,眼下出行確實是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公車、私車肯定無緣;乘公交也不見得處處有線路;走路又太慢;打的又心疼一天的菜金,君不見多少人因為一頓“高價飯”,連早飯都要省掉,還只恨自己肚子太小,不能把晚飯也預存下。是花錢買面子,還是騎自己的車讓別人去說吧,確實是“老革命遇到的新問題”。
其實,只要能放得下面子,騎車還真是出行的首選。低碳、環保、綠色這些大道理就不用多說了,免得人家說咱“酸葡萄心理”。現實點說,首先,騎車族比起步行者來說,起碼多一份不動產。其次,比較坐公交車,那種人多、擁擠,滿車汗臭味,一個人騎車不知要清爽多少,尤其眼下秋高氣爽、云淡風輕、不冷不熱、不淋不曬,簡直是騎車出行的最佳時節。
而且公交車每站必停,高峰期再遇上個堵車,比騎自行車也快不到哪里去。我曾多次與公交車比試,在市區走半個小時路程,兩者的速度幾乎是一樣的。因為雖說公交車行駛時比騎車要快,但走不了多遠就是站點,上、下客必停,速度完全可以趕上它,兩車往往同時到達。再似我們這等內陸小城,幾十平方公里的面積,在市區騎車打個對角還用不了一個小時,又不費勁,又很省心,何樂不為?!第三,更主要,據醫學研究表明,騎自行車對于高血壓、頸椎病等患者有很好的療效,而我恰恰就有這些毛病,因此鄙人騎車是為了治病,是為了鍛煉身體。有了這個冠冕堂皇、理直氣壯的理由,誰還敢笑話我?而且作為即將步入老年的人來說,四個輪子的車誰都會坐,但兩個輪子的車(當然不是輪椅)卻不是人人都可以擺弄的,你倒是想騎,只怕還騎不動呢!難道你不覺得一個人滿頭華發,卻精神抖擻地騎著自行車,風馳電掣,閃亮出擊,好漢不減當年勇,也是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嗎?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遠在大洋彼岸的女兒時,她說:“對呀,老爸。在美國,只有潮人才騎自行車呢!”一句話,說得我騎著車子一個勁兒地轉圈,還真就找不到北了。
摘自《金色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