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東
摘 要:本文通過筆者走訪大量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確定企業特色工作任務,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找到企業和學校教學任務的關聯點,進而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和學校課程教學相結合,確定具有實際操作性的項目來實施課程改革。
關鍵詞:調研;工作任務;能力目標;項目選取
一、課程情況介紹
《電子產品制造技術》課程是五年制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技術課,是學院批準的“教學做”一體化改革的課程。本門課程在2011年至2012年第一學期第一次在五年制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開設的一門核心技術課。本次為本學期該課程的第二次試點,范圍是五年制1051111班,本班共38人,一體化教學分班后每小班19人。
二、企業調研準備和實施
教學團隊利用業余時間走訪了幾十家與電子信息技術相關的企業,多次與企業專家進行探討和交流,在課程標準的修訂、職業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都得到了企業專家的指導,之后作為我們進行課程建設的依據。就實際企業典型工作進行分析如下,進而確定典型性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最后確定課程的職業能力目標。
2. 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目標的關聯
結合企業調研資料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與修改,將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目標的關聯如下表2所示:
3.項目認定及教學資料完善
這門課程主要以學生實做為主的課程,它適用于五年制高職的三年級學生。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專業起點低,基礎差,是沒有接觸過實際電路的學生。因此在實做內容的選取上,要有特點,要有特色,要選取一些比較容易不太復雜、比較新穎,趣味性比較強的電路,使學生看到以后比較感興趣,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使他們比較愿意學。
項目的選擇有如下特點:
(1)突出趣味性(機器貓)、增加實用性(FM收音機)、注重新知識新技術前提下確認項目。項目中加入注重THT電子產品和SMT電子產品的制造工藝流程。
(2)采用購買套件進行組裝的項目。通過討論我們認為套件組裝更符合現代電子產品的制造工藝流程,采用套件組裝的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職業操作的規范性。
(3)項目制作過程不僅有電路的制作,還有導線部分的制作,整機總裝等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動手能力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
三、結論
這兩個項目在教學過程中試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典型產品為載體打破原有課程體系的束縛
2、漸進式課程體系體現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職業能力培養特點,由于電子信息類專業不僅要求學生知道如何做,還要求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所以在工學結合的課程設計中簡單的讓學生完成一項工作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以典型產品為載體” 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制作完成一個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電子產品可以使學生產生滿足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載體的選擇上遴選有更多教學元素的產品,結合教學設計將知識的內容有機融入產品制作之中,通過電子產品載體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專業教育階段。
3、教學過程步驟化。為了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以上兩個典型工作任務是由淺入深,
由易到難的方法選取的。第一個項目比較容易,對學生比較適宜,第二個項目在做完第一個項目的基礎上,擴展了知識面,同時也加大了難度。通過完成以上2個典型項目,不僅培養了學生電子產品制作的基本技能,同時也使學生熟悉了工作環境,明確了實際工作流程,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了工作方法,并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