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華研究院畢業生李鴻樾與李鴻章是否有血緣關系?他的畢業證書告訴我們當時的大學教育嚴謹,學生讀書勤奮。理清了清華研究院“五大導師”與“四大導師”的爭論。他的畢業證書為民國的政治經濟和清華大學的校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關鍵詞:民國;清華;國學院;畢業證;黨校
近日,一張民國清華研究院畢業證,引發我濃厚興趣。首先畢業證頒發的時間,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即公元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是較早的一張畢業證。其次,清華學校即現在的清華大學,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綜合排名在國內高居榜首。三是畢業證的主人李鴻樾,與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僅一字之差,他們是否有血緣關系?四是畢業證導師一欄內,清華國學研究院的“五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齊全,陣容強大。
1 當時大學教育現狀
國民教育。主要在倡導新教育理念和為培養尖端人才創造良好教育環境。蔡元培提出“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著手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的教育方針和制度”,來代替封建教育的腐朽東西。北大第十九任校長蔣夢麟強調 “學術衰,則精神怠,則文明進步失主動力矣。故學術者,梗會進化之基礎也。”“大學及高等教育者,所以養成平民主義之領袖者也”。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校長都把大學定位于,“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的場所。正是這些大學校長的共同理念,影響并形成了民國時期大學嶄新的教風、學風。
1925年,清華大學第五任校長曹云祥將清華學校改組成大學部、留美預備部、研究院三部分。招收清華歷史上第一批大學本科生。提倡“以現代科學方法重新研討整理國故”,成立國學研究院,大興國學研究之風氣。他的創新改革,服務了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培養尖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到目前為止,華人獲諾貝爾獎者有九位(含2012年獲獎的莫言),其中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高錕等六位尖端人才均出生于民國時期,接受或部分接受民國的良好教育,他們的獲獎,說明了當時的教育比較成功,證明北大清華等一批教育家、著名學者的教育理念先進,全社會教育大環境良好。
非國民教育。黃埔軍校培養軍官初見成效,中共中央黨校在創辦之中。黃埔軍校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向孫中山建議而創辦的。1926年10月,第四期學員畢業,1-4期共培養4981人,11月第五期2418人開學。同年冬,經黃埔軍校領導與社會各界人士一年多的爭論,終于在武漢分校破天荒招收女學員,原計劃只招收100名,但由于報考女生過多,最后213位女學員進入軍校學習。此舉開中國軍隊女兵建制先河。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了創辦黨校的問題,會議通過了《開辦最高黨校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在北京及廣州各辦一所長期黨校”。這是最早的一份關于開辦中共中央黨校的決定。為1933年3月在江西瑞金創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即中共中央黨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2 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
1925年春開辦至1929年夏終止。曹云祥根據胡適的建議,按導師制(不稱教授)教學組織方式辦院。四年間,共招收72名研究生。清華國學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學術,造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學制一到四年不等。在招收研究生上,把關較嚴,所有學員都必須通過三道關,才能被錄取。因導師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許多學員無法獲得最后畢業。據1927年入學的藍文徵后來回憶,“研究年數并無限制, 同學中研究二年者為最多,三年者次之,四年及一年者為最少。”“研究院同學,前后四屆共七十二人,中途自動退學的,有汪、王二君;因用功過度,致疾而死的,有葉去非、馬慶?(雨字頭下面一個)、吳寶陵、謝念灰等四君”。當然,畢業生中優秀人才也不少,“先后留學英、法、日本的,有……宋玉嘉及筆者等十一人;在各院校任教的,約五十余人;留學諸人于抗戰前,也均返國任教。抗戰期中,同學在各大學任教長、訓導長、院長、研究所主任及文史兩系主任的,約有十 七八人,被譽為好教授的,為數更多。”
3 李鴻樾是誰
李鴻樾(1896-1974),瀏陽市三口鄉筱野垅村(今三口鎮鶴源村)人。五歲入學(私塾),攻讀經史詩文,1919年畢業于湖南省第一師范,1925年6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古文字學》課題,于翌年六月畢業,是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首屆畢業生。他先后任湖南省立一中、瀏陽公學、長郡中學、瀏陽簡易師范和獅山中學校長。從《瀏東六碓李氏家譜》看,與李鴻章沒有親戚關系。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是他學長,比他高一年級。胡耀邦是他得意門生。1962年底,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掛職在湖南工作期間,一次到三口鄉視察,特別到李鴻樾處敘舊,傾表感謝之情。臨別時胡耀邦還叫陪同人員拿來一頂蚊帳、一床棉絮,送給恩師,并指示縣委負責人取掉李鴻樾的“壞分子帽子”(因解放前曾任縣參議長,被歸入“21種壞分子”中,常遭批斗),適當考慮李鴻樾的生活。
4 五位導師介紹
王國維(1877—1927),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學者。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陳寅恪(1890—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早年,他留學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家長達十三年,精通22種語言。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趙元任(1892-1982),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1938年后在美國任教。
李濟(1896-1979),哈佛大學哲學博士。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
5 為何陳寅恪、李濟兩導師名下未留章
按國學研究院規定,凡是從研究院畢業學生的畢業證書,“五大”導師都要具名。但是不一定跟每位導師學習過,凡是學習過的,蓋私章。沒學習過的,不蓋私章。
6 民國印花稅
畢業證書的上方有五枚紅色印花稅票。貼上印花稅票,表示該證書已繳印花稅。每枚印花稅票一角,本畢業證書共繳了五角印花稅。
在此特別指出,印花稅不是從洋人處引進,而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算得上專利產品。提出印花稅概念的是清政府。為了簡便行事,清政府創造性的將各類名目繁多的稅種,一次性納入印花稅范疇。為了實行印花稅制,清政府曾分別于1896年請英國印制了 3年印花稅票,1902年請日本、1908年請美國兩次印制稅票。并且,日本、美國所印稅票最后均沒有派上用場,造成浪費。
7 畢業證歷史貢獻
首先,它是民國最牛畢業證書。這樣說,是因為導師一欄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都是當時超一流的大師,有學者評論到,“如得此五人為師,此生無憾矣!”其次,清華學校(1928年8月17日改名國立清華大學)的畢業證書,歷經戰火紛飛年代,能夠留存下來的原本就很少,而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畢業證書則更是鳳毛麟角。第三,這張畢業證書,厘清了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與“五大”導師之爭。當年確為“五大”導師,只是李濟先生當時是以講師聘,而其他四人以教授聘,故而人們習慣稱“四大”,而實為“五大”。當時,李濟正和美國費利爾藝術館合作,組織考古發掘工作,“每學期回院講學不過數周”,清華每月發薪水100元并未達到教授的400元待遇,所以只能給他戴講師帽子,而不是教授帽子。
參考文獻
[1]李文.大革命時代的黃埔女兵:斯大林也曾“粉”過她們[J].廣州文史網.廣州日報。
[2]王漁.中共最早關于建立黨校的決定[J].學習時報。
[3]岳南.李濟為何是講師而非教授[J].望東方周刊.第410期
[4]史飛翔.章太炎為何拒聘清華國學院[J].鐘山風雨.2012年05期
[5] 薛林榮.民國教育給我們的借鑒[J].教師博覽.2008年第1期
[6]藍文徵.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J].清華同學與學術傳薪
作者簡介
林寶敏(1967—),男,中共福建南平市委黨校,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黨史黨建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