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討論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國際上廣泛應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在于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有利于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因此,將討論式教學模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領域中,將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思政;討論式教學
我國正處于高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轉型時期。由于各種思想文化信息的影響,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日趨復雜。傳統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而言,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新時期的思政教育工作了。具體表現在,傳統模式不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未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升學生對于思政的認識程度。因此,有必要采用新型教學模式,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所存在的不足。討論式教學在增強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以及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等反面,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因此,本文主要以此作為當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一種方向加以探討。
1 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討論式教學法是與傳統講授教學法相區別的一種教學方法。顧名思義,討論式教學法就是指以討論為基本教學手段的教學方法模式,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講行有目的的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的思維探索活動,以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從而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探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政”課的討論式教學中,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使學生始終處于“問題—思考—解答—交流”的積極狀態。這種討論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外部刺激,引起他們的高度興趣和關注,從而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與理念。
在通常情況下,傳統的教師教授法對于某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涉及的問題可能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闡述,然而學生的接受效果可能難以如愿,他們或許認為你這是“說教”。但同樣的內容、觀點或角度,由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展示出來,他(她)就會很容易能注意到這些看法。當學生們自然地碰到某些有爭議的觀點時,無論是誰講的,都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的。還有,學生們一般不容易遺漏或忽視同伴們所講的觀點,但若同樣的內容是通過看書或聽老師講解的,卻可能會漏掉部分或全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討論式教學的課堂上,由于參與討論的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性別、人生背景等因素,自然會讓他們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通過討論中的思想碰撞與交流,讓學生們感受到觀察問題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多角度、全面地分析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漸就形成了。
而在討論的時候,發言者為了使其他同學能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觀點與想法,會采取多種途徑與辦法來實現自己的有效而又準確的表述。發言者除了用一般的敘述法外,可能還要嘗試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解釋復雜的觀點,也可能會使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來思考和表述,同時會想方設法理解或運用他人的思維框架與邏輯方法來闡述自己觀點,也會嘗試盡可能多角度地看待這個世界,會根據觀點的復雜程度以及與別人觀點的相關程度不斷調整闡述新觀點的速度,還會謹慎地嘗試著適當使用恰當的術語等。這對參加者的語言表述能力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2 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講授法的課堂上往往會發現,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面的觀點通過教師講授表達出來,可能會因為“審美疲勞”的緣故而顯得與學生隔膜或不相干了,但如果是由他(她)朝夕相處的同學講出來就很容易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產生心理沖擊效果,直至被深深吸引;有時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往往會覺得其中的某些觀點抽象、難懂,但若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來探究,就會變得鮮活起來。這時他(她)心里可能就會問:為什么我的同學能如此自然、在理地將這些觀點理論闡述出來?我該如何面對這些觀點呢?究竟這些理論涉及了哪些內容?接下來他(她)很可能就要行動起來解決這些理論問題。可見,討論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問題意識。
在討論式教學中,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指導者參與到討論中,事先會精心安排整個討論,以期把討論向事先設定的方向推進。但討論式教學實際上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其問會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討論的本質就是通過大家共同探究來確定那些不可預測的問題。只要討論式教學的整個過程在可控范圍中,各種觀點都可以在討論中交流、碰撞,指導者可只適時加以引導,這樣就有助于學生認真傾聽、澄清問題,并創造條件使所有的發言都被他人聽到,這樣的討論式教學才有實際意義。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養成民主討論的習慣,讓他們不再滿足于那些既已存在的各種結論,可以推動他們通過討論的辦法完成找到結淪的有效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明白討論的問題都是具有相當的復雜性的,而我們的理解又具有偶然性、時代局限性等不確定性,所以,對這樣的問題需要不斷理解和反思。這樣的討論有助于學生學會容忍知識探究過程中所帶有的諸多含糊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雖然在專業知識、人生閱歷、思維判斷力等方面優于學生個體,但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學生集體思維的力量遠遠超過教師。對于某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被設計成討論主題的理論與觀點,教師首先會進行多方論證,設想出許多假設。但事實上,僅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無論我們怎樣思考,我們都跳不出“用自己的思維來檢驗自己的思維”這一矛盾境地,就如同我們自己無法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后腦勺一樣。如果采用討論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充當反饋的鏡子,在群策群力中將各種假設展現出來。他們可能會針對每個人的發言,對其原因、證據以及想法提出各種疑問,從而會逐漸明白那些看起來散亂的觀點其實也扎根在假設之中。所以,只有當學生們準備好了多角度、全面地觀察、分析討論主題時,討論才會逐漸變得具有批判性。這種討論的結果,能幫助學生逐漸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一般來說,能熟練進行討論的人肯定能夠辯證思維。當學生面對討論主題以及自己的觀點被懷疑、挑戰時,他們會積極有效地思維,往往會迅速地把一些表面上互不相關的觀點聯系起來,找出復雜觀點中所隱含的相似原因或論據,進行快速、完整、準確地表述。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討論式教學中,通過發言、傾聽、思考,給每個學生提供開闊視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的機會,還讓他們暫時忘記自我,得到許多新的體驗,有助于完善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在一些討論中,學生為了理解、接受或反駁某個觀點,自然會從不同角度理解各位同學的觀點,以便使這些觀點既有新意又易于理解。這樣,通過討論,學生們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到這個時候,討論的主題可能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學生的心胸變得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團結合作精神無形中得到了增強。
3 討論式教學有利于營造民主氛圍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種討論式教學是民主的,所有的參與者都有機會表達自己最真實的看法,也有責任專心傾聽他人的意見。在小型的民主討論中,所有人都有權發言,同時也都有責任鼓勵那些三緘其口的學生參與進來。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問題的理解,同時也會增強學生們繼續學習的動力。通過討論這一體驗過程,學生們實實在在又潛移默化地經歷了一場民主生活洗禮。
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的討論式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討論課中,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中心地位,每個學生都通過思考、發言、比較、判斷參加到課堂教學中來,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主人,其班級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每個人在討論式教學中的權利與義務都是明確的,同時也都是自覺地去履行的。在討論中,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參與的教師此時也是平等的),都以平等的身份來參與、完成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都對他人保持充分的尊重。另外,這種討論不是天馬行空的,它是有要求、有規則的,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中進行。
對于已經初步形成獨立思維能力與習慣的大學生來說,如果再簡單地使用傳統教學法中的“灌輸式”、“填鴨式”,很難達到教學目的。采取討論式教學方法,能比較有效地將學生已初步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關知識內容相結合,在不斷地思維活動中實現我們的教學目的。或者說,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討論式教學很好地實現了學生知識內化與外化過程的有機結合。
4 討論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接受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活動實際上都是教育者主動向受教育者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的施教活動與受教育者能動地對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吸納的接受活動的聯結和統一。教育和接受是緊密聯系的,離開教育就談不上接受;而沒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動則都會成為無效勞動而失去意義。也就是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雙向發展的活動,這樣一種雙向互動的活動離不開學生作為主體的接受活動”①。這是一般傳統的教學模式所遵循的方式。其實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采取討論式教學方法,除了師生互動、雙向發展的活動外,還有學生之間的互動與雙向發展,也有老師之間(如果有嘉賓)的互動與雙向發展,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與提升。這種方式能更有效地實現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的接受活動,于是也就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其本質屬性是受教育者自覺認同教育目標和教育要求,獨立作出判斷和選擇,自主調節行為,并在實踐中完善自身品德、豐富和發展社會道德規范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生的這一接受過程是相當復雜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接受活動中,接受主體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和認同接受客體,而是會將自己的主體意識、主體價值、主體經驗和主體能力等要素作用于接受過程之中。
每個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又無時無刻不存在,其種族、民族、性別、性格、情緒、人生經歷等都會影響到接受主體的接受過程、接受內容和接受效果。首先是大學生心理、性格和態度的個人差異,會影響到他們對接受客體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隨之而來的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也會因人而異;其次是大學生的社會學差異,即受眾的年齡、性別、種族(民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以及經濟收入等區分,都會影響到受眾對接受客體的不同接受反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受眾在對傳媒的選擇、內容的接觸甚至對信息的反應上都會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再次是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網絡對其有著巨大的影響,如各自不同的血緣家庭家族背景、社會組織以及各種非正式的社會群體或者交際圈子;最后是大學生的文化差異方面的影響。正是這些差異,導致了每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評估是不一樣的,這其實也就是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內容、接受程度差異的表現。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我們很難將接受主體的個體差異性最大限度又有效地整合進教學過程,教師所展現的接受客體很可能成為與他們不相干的無效信息。采取討論式教學,通過精心選取討論主題,盡可能讓每個愿意發言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促使接受主體能將其個體特性結合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充分調整并調動其心態、情緒、知識儲備等,就討論主題與老師、同學進行觀點交流、思想碰撞,在老師的引導和同學們的推動下,討論者首先會將自己固有的、關心的信息進一步強化記憶,然后對討論過程中一些新鮮的、以前未曾關注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觀念、知識等相結合,合成自已的新看法,實現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討論內容的接受過程。
5 結論
綜上所述,討論式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將討論式教學引入傳統教學模式,對于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可以在其基本框架下進一步創新,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進.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學習·實踐·創新·提高四要素”教學模式介紹[J]. 社科縱橫. 2009(01)
[2] 豐根鳳,鄧小偉,羅瑋來,李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6)
[3] 鄭小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探究[J]. 文教資料. 2011(08)
[4] 荊鈺婷,譚勁松.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新探[J]. 思想理論教育. 2010(23)
[5] 陳素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幾種教學模式的利弊分析[J]. 紡織教育. 2011(01)
作者簡介
孫賀(1986-),男,河南鄭州,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