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就是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方法,并將其貫穿于一切工作中去。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就在于用思想掌握群眾、改造和教育群眾,因此必須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貼近群眾、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重視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貫徹和應用。
關鍵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處理自己和群眾關系問題的根本態度和領導方法。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重視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貫徹和應用,對深入理解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特殊的意義。
1 一切為了群眾——傾向的人民性
中國共產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黨沒有凌駕于群眾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的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唯一宗旨。鄧小平同志繼承并發展了毛澤東的思想,他認為實事求是與群眾路線具有一致性,只有深入群眾實踐才是最大的實事求是。他還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判斷一切工作的準則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這是群眾路線首要的、基本的一條。江澤民同志堅持并發展了我黨的群眾路線,并以獨到的視野看待黨群關系,即把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視為一個根本的政治問題。他提出并系統闡述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掀開了新時期黨群關系的新篇章。胡錦濤同志視黨的群眾路線為黨的生命線,他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科學理念并以身作則、時刻為人民群眾著想,展示了親民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現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在全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的重大決策,為黨的群眾路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必將使黨的群眾路線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善。
群眾的利益和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必須加以正確地引導,使其逐步提高。為群眾謀利益,不是一味地遷就或放任群眾的欲望,而應對諸種社會欲望加以調控,教育群眾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與國家的關系,生存與發展的關系,糾正和克服不合理的消費欲望。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掘社會潛能,引導群眾積極向善,促進人性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作為黨的領導干部就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切實為群眾謀利益,保證決策傾向的人民性,而不能以權謀私,攫取一幫一派一己之私利。
2 一切依靠群眾——制度的民主化
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是天下。民安則國安。欲得民心,不僅要想為群眾所想,急為群眾所急,切實為群眾謀利益,而且還要緊緊依靠廣大群眾,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因為黨的事業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只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干好各項事業。
依靠群眾,絕不是搞群眾運動,而是通過民主和法制的渠道,合理駕馭和正確發揮群眾的政治潛能,調控群眾的政治激情,推動各項事業的正常發展。解放前,在專制制度下,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廣大民眾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政治潛能是受鉗制、政治激情受壓抑。建國后,人民對新社會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極大的熱情,但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決策機制不正常,使人們的政治潛能得不到合理發揮,以至于到后來政治激情有所失控,終于使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扭曲和畸形。
依靠群眾,就必須將群眾的覺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制定各項決策的重要依據。決策者閉目塞聽、主觀武斷,完全不考慮群眾的思想和感受,勢必導致官僚主義;倘若蜻蜓點水、偏聽偏信,勢必導致形式主義;只有深入基層、聯系群眾,不僅了解人們的普通心理,而且把握人們潛隱的意見和感受,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忽視群眾的心理感受而盲目決策,就如將大廈建在沙灘上一樣。
3 從群眾中來——機制的程序化
毛澤東同志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傾聽群眾的呼聲,才能掌握實際情況,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
正確的決策目標來自對基層實際的把握,正確決策的形成同樣來自于對群眾意見的了解和掌握。周總理說,“不僅要教育群眾,還要向群眾學習。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周恩來選集》上集[M].人民出版社.1980.第131頁)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44-145頁)只有發揚民主作風,走群眾路線,才能集思廣益,使決策置于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從群眾中來,不是簡單地做群眾的傳聲筒,因為群眾的意見往往是零散的、盲目的、有時甚至是狹隘的,因而必須注意析取和處理。決策者、管理者對群眾的意見不要象螞蟻那樣一味地向窩里搬運,而應象蜜蜂那樣既能采集百花,又能加工釀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群眾從自發的盲目的狀態走向自覺的理性的狀態。
4 到群眾中去——實施的科學化
有了正確的決策,還必須審慎而科學地付諸實施。首先應進行廣泛地討論,接受群眾的意見、批評和監督,要特別注意吸收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尤其是那些潛隱的反對意見,發現問題及時修訂。
要加強組織和領導,而且要密切注意各種信息反饋,對于來自基層的負面信息要特別警覺,并及時加以處理。建立預警機制,調控社會心理,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影響決策的修訂和實施。上至一個國家,下至一個單位,在前進的過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上情下達、同心同德,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都能夠克服和解決,相反,上下隔閡、離心離德,則只能把問題搞糟,該決策經過修訂而日臻完善,要付諸實踐還須做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將抽象的理論原則具體化、形象化,使群眾吃透其中的精神實質,明確決策的目的、執行計劃和要求,使決策方案變成群眾的內心信念和行動意識,從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決策目標而努力。
5 群眾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利益群體的分化,思想文化環境的寬松和外來思想文化的傳播,社會心理劇烈沖突,社會思潮涌動迭起,伴隨著一些消極文化現象的沉渣泛起,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就是要深入了解群眾思想意識的形成機制和變化動態,促使其轉化與升華,形成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心理的有效溝通與互動,激勵廣大群眾同心同德,為既定目標而努力工作的過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意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貫徹和創新應用:
5.1 把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與沖突
胡錦濤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結合經濟工作和其他實際工作一道去做,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群眾的意見和怨尤不是平空產生的,往往與社會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有關,只有切實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才能得民心順民意。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長期得不到重視,人們關注的問題久拖不決,勢必會積久成怨。關心群眾疾苦,體察民情民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扎實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了解民意,體恤民隱,化解民怨。
5.2 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心理咨詢有機結合起來,融思想教育于心理溝通之中,及時消解異常心理現象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導致人們心理、觀念的變化與沖突,部分群眾心理失衡,少數人出現心態扭曲與畸形。對此若不及時加以調控、轉化與矯治,不僅會沖擊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且會給改革大業帶來不利影響。近對于人們普遍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必須認真聽取基層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否則就難以順利克服和解決。部分群眾對一些社會難點熱點問題高度關注又無力解決,程度不同地產生了社會心理障礙和焦慮,對此必須加以矯治和引導,防止進一步彌漫和感染。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堅持群體咨詢與個別訪談相結合,及時化解群眾的心理障礙,密切干群關系,增強改革與發展的精神動力。通過扎實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不思進取,創新乏力的精神亞健康,樹正氣,鼓士氣,引導競爭,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崇尚科學,振奮民族精神,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5.3 把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注意層次性有機統一起來,促進社會意識的良性運營和社會心理的協同進步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心理的構成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既有社會普通心理,也有社會潛意識;領導干部、一般黨員和普通群眾的心理存在著差異;個體精神動力、群體精神動力與民族精神動力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唱響時代主旋律,同時要注意工作對象精神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發展先進文化與轉化不良亞文化統一起來,加快社會文化的整合;把弘揚民族精神與培育國民性格統一起來,優化社會心理環境,調控各種社會思潮,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全面提高國民素質。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反思自身的思維定勢和工作習慣,適應多樣化的時代要求,克服形式化、表面化、簡單化傾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密切把握群眾思想的脈搏,化解群眾內心的疑慮和迷茫,促進科學的理論真理與群眾心理狀態的自覺結合。
參考文獻
[1]潘靜靜.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J].前線.2000(08).
[2]王太華.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J].黨建研究.2001(06)
[3]賀瑞祥.論改造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J].長白學刊.1989(02).
作者簡介
樊新華(1982-),女,山西汾陽人,四川理工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