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丕文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因此,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簡單過程,而更應是滋潤學生心靈的過程。眾所周知,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情感。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當然,不僅是追求真理的認識活動,任何一種活動要持續下去,達到目標,都需要有強烈而濃厚的情感作為動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共同構成一堂課的三個維度。而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恰恰因為過分強調知識的訓練,而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致使課堂教學沉悶和程式化,缺少生氣和樂趣,缺少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缺少感悟文字所引起的興奮和激動,學生在課堂上只是重復知識的記憶、再現等枯燥乏味的活動,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
在學校,有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就是:許多學生往往是因為喜歡某個教師而喜歡上該教師所教的學科。顯然,情感在這里起了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更需情感作支撐,積極的情感投入是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如果教師能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緊張感、成就感等積極的情感因素調動起來,引入課堂教學之中,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勢必會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一、用真心去感知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教師在熟悉每篇教材進行備課時,都要用自己那顆真摯的內心去感知,去體驗教材所表達的情感,教育者首先讓自身先受到感染、啟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展“共振”。才會使自己對美好事物產生向往和追求:才會為其中的崇高品質,堅貞節操而感慨贊嘆;才會因主人公的凄慘遭遇傷感泣下; 才會對開惡現象、殘暴行為產生憎惡和憤怒。倘若你把整個身心沉浸其中,并把這種感覺和沖動保持下來,成為教學中的一種潛在力量,那么講課時就容易“情動于中而形于外。”
如教《凡卡》一課,我在備課時,用真心去感知、去體驗作家契訶夫所要表達的情感。一個才九歲的孩子,他的命運如此的凄,滲——挨打、挨餓、挨凍。他想逃脫這苦難的日子, 向爺爺發出了求救信。然而,一封關系到凡卡命運的信,卻是一封永遠無法讓爺爺收到的“死信”,最后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這個結局似喜實悲,暗示凡卡的甜蜜的希望將變成痛苦的失望,悲慘的生活將繼續下去。這個結尾使我們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那黑暗的社會。教師有了這種情感,就能在授課時去感染學生。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感受傳遞給了學生,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染的教育。
二、教師的情感投入是“源頭”
教師的情感投入就是教師對學生付出的感情,這個投入能換取學生的信任及學習的積極性。初中語文教材,都是富含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章,或謳歌真善美,或鞭撻假惡丑,情感色彩鮮明強烈。如魯迅在《故鄉》一文中對鄉鄰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這些無不包含著對苦難人民的深厚感情。然而,要使學生接受這樣至深至真的情感,首先取決于我們教師本身。也就是說,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被感動,被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所震撼,教師要成為情感傳播的源頭。惟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動情,才能出彩,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間。
三、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基石”
情感是學生的一種基本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階論”可知,一個人的深層需要就是愛和尊重。心理學家認為,影響學生成長有兩個源頭,一是父母,二是教師。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情感需要,學生被置于沒有愛的環境中,那么一切教育教學都是徒勞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情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教師笑容可掬地邁上講臺,以真摯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學生做對了,教師給他一個燦爛的笑容;學生做錯了,教師給他一個親切的微笑。這汩汩清泉般的師愛流進了學生心田,喚起了學生心底的“愛”,師生情感共鳴,學生的潛能、創造力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認知效益也會大大提高。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良好的品德,更要有真摯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情感把握住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與文本深入地進行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而愉悅性情,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個性。
四、教師的情感投入是“紐帶”
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是: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結構,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感豐富并且外露,有時偏激、振奮甚至洋洋自得;有時情緒消極沮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用直觀形象的、充滿情趣的語言動作,巧妙地調整學生的情感,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讓學生處在和諧愉快的氣氛和“樂學”的情境中,讓他們和課文的節奏旋律情不自禁地一同跳動,從而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穩定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我們:“請記住:每一個兒童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愿望來學習的。這種愿望像一顆耀眼的大星星,照亮著兒童所關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們以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顆大星星交給我們——做教師的人。這顆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要是我們做教師的人,在心里面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同樣也給予他們就好了!那將是一種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諧。”由此可見,師生相互信任,融洽感情,便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頭腦裝到另一個人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感情就不會僅朝著一個方向流動,經過學生們那顆敏感的、渴望的心會激起“回流”,當學生受到感動、感化,就會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親其師,信其道”,到達這個層面教師和學生就能攜手共同走向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