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新
建筑材料是指進入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直接影響建筑工程質量、節能、環保以及重要使用功能,構成建筑工程實體的組成部分。建筑材料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建設工程的總體質量。近年來,我國建筑業迅猛發展,每年由于建筑工程所用材料質量不過關所造成的建筑工程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給建材質量敲響了警鐘。
一、建設工程建材質量問題主要形成原因
(一)建材生產方面存在問題
1、 建材生產企業門檻低,我國除了對鋼材、水泥、防水材料等3種建材實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外(給水管材實行衛生許可證準入制度),其他建材均無相應準入制度,門檻低導致小企業、小作坊比比皆是,這些小企業小作坊為了增加競爭力,一味靠低價銷售獲取利潤,對質量根本不重視,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原材料、生產工藝、質量控制方面的要求一降再降。這些低價產品繼而沖擊正規廠家的產品質量,帶動行業質量下滑。
2、 自2001年3月1日國家經貿委撤銷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其相關行政職能并入國家經貿委以來,我國至今無建材企業專門的管理部門,建材企業產品質量歸口質量技術監督局,由于其所轄企業過多,質量監督難以真正落實到位。
(二) 施工單位對建材質量不夠重視
1、 施工單位為承攬工程往往采取低價中標策略,更有甚者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以墊資、壓價甚至行賄等違法手段承攬工程,或非法掛靠、轉包或非法分包等。為牟取利潤,不計后果壓低成本,使用低價劣質材料,甚至偷工減料。
2、建材采購與檢測渾水摸魚,在實際施工中如果所進不同批次的物料,還需進行分批復試。然而,有些施工單位與供應商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如果采購到部分次品,就會請供應商幫忙找到“合格證”,以此蒙混過關;也有施工單位先購進小部分優質產品,以其送檢,再購進大部分級別較低的產品,藉此也可“過關”;即使在國家將部分品牌列為“免檢產品”這樣的事情上,也有不法分子以自產的產品冒充,以獲得“免檢”權。如果施工單位有以上行為,必然會出現不合格的產品。
(三)現場監理履行職責不力
1、監理費用過低,從業人員業務水平低。監理單位為承攬工程,也采取低價中標的策略,導致施工現場監理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為降低成本而外聘用工人員,這些人員有的未經過正規培訓就上崗,業務水平較低,對建材相關標準和施工規范掌握不夠,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施工中的問題材料。
2、監理未履行材料見證取樣和送檢制度中見證職責,責任心不強或與施工方串通一氣。而實際上許多工程的材料是在材料根本未批量進場的情況下由供貨商直接送至檢測機構的,往往出現檢測報告是合格的,而實際投入使用的材料卻是不合格的,因為監理見證的材料與實際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根本不一致。更有甚者檢測結果未出來,而材料已進入工地施工環節。
(四)建設單位行為不規范
1、建設單位對建設工程的態度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建設單位對工程質量予以重視,在招投標階段就會選擇信譽好、質量保證體系嚴格的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過程中重視與施工方、監理方的溝通協作,共同把工程建設好。現實中往往有建設單位人員因謀取私利而指定施工方選用有利益關系的企業的建材而放松了對建材質量的重視,或一味要求低價致使施工方維護自身利潤的需要而選用低價劣質的建材。
2、盡管國家規定不允許墊資建設,但一些建設單位對急于承包工程的施工企業提出墊資施工的不合理要求。施工企業為了爭得項目,往往在招標時答應墊資。施工單位進行“墊資”建設,因為啟動資金在他們手上,等于“話事權”在他們手上,為了能將墊付資金降到最低,施工方總要想方設法在一定范圍內降低工程成本,用低價建材和劣質建材,價格低了,質量就不好保證。
(五)建材檢測市場亟待規范
1、質量監督隊伍良莠不齊,出現了檢測人員專業不符,業務素質不高,檢測機構儀器設備不符合標準規范要求,制度不落實、管理不嚴格問題。
2、檢測市場無序競爭激烈,自檢測機構進入市場化運作以來,無序競爭加劇,檢測機構采用低價檢驗、出具虛假報告的形式拉攏客戶,并采用僅對來樣負責的托詞蒙混過關,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檢測秩序。還有一些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不全,存在超范圍檢測、出具不符合要求的檢驗報告等問題。
(六)建材質量監管存在漏洞
1、目前我國對施工現場建筑材料的監督工作一般是委托質量監督站進行的,僅少數城市有建材管理專門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因需要監督的工程項目多,工作人員有限,監督重點往往放在施工質量方面,對建材質量監督工作力度不夠。
2、建材管理依據缺乏,我國目前僅《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及各省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對建材有屈指可數的幾條規定,就算當地有建材專門管理單位,也往往因依據不充分難以較好的實施建材監督管理工作。
二、 提高建設工程建材質量的解決措施
(一)加強建材質量監督
1、依靠行政手段對企業加強監管,質量技術監督、工商、住建各部門聯動,對生產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的企業要求整改,嚴重的予以停產整頓,否則依法取締。
2、對進入建筑工地的建材實施準入制度,加強對建材的質量監管。如采取產品備案登記和項目登記手段,登記證明作為建筑工程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資料,提高工程建設各方對建筑材料應用的重視程度,并約束工程施工方使用經備案的建筑材料。
3、對建筑材料供應單位實行質量誠信信息管理,通過信息卡記錄建筑材料供應單位基本情況和承接業務情況,良好行為記錄和不良行為記錄,并對不良行為記錄進行公示,在公示期內對建筑材料供應單位承接業務和備案辦理方面進行限制,以督促建筑材料供應單位重視建材質量和信用。
4、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檢查抽樣檢測程序及相應的處罰辦法,明確相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責任分工,落實日常監督檢查、專項檢查與重點抽查中對抽檢不合格產品的生產廠家及使用不合格產品的施工單位的處罰,督促施工單位使用手續齊全、產品質量合格的建材。
5、加強日常監管。在建材應用項目登記基礎上,加強對建筑工地巡查,有針對性的抽樣送檢,結合建筑材料供應單位信息卡管理,規范建筑材料供應單位行為和督促建設各方對建筑材料質量的重視
6、充分發揮已備案的建筑材料供應單位力量,鼓勵舉報,促進行業內監督,進一步促進建筑工程材料市場的規范化。
(二)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規范化管理
1、對施工隊伍加以規范,加強對招投標的管理,選擇合理價中標,杜絕絕對低價中標。
2、 加強企業資質管理,清理整頓掛靠、肢解、分包、轉包工程的行為。
3、 加強對施工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建材知識培訓工作,提高行業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使管理類員工在熟悉職能領域知識的同時,能掌握一定廣度和深度的建材專業知識。
4、施工單位必須明確相關建筑材料管理人員的責任,建立獎懲制度,促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建筑材料的現場管理上去,嚴把建筑材料進場關,不讓劣質材料使用到工程上,確保了工程的整體質量。
(三)切實發揮監理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強對監理人員建材專業知識及監理責任相關規定的培訓與學習,提高監理從業人員專業水平與職業素質,加強對監理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對拒不履行監理職責的 要通報批評直至建議相關部門吊銷其職業資格證。
2、監理受業主委托,必須全面履行委托合同的承諾,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依據政府、國家及地方建設行政主管、行業等部門的規定,掌握基本的材料進場驗收、控制程序,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對進入施工現場的建筑材料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工程質量在源頭上得到有力保證。
3、項目監理部必須對施工單位的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制度、材料臺帳制度、材料管理的人員配備、檢測程序及方法等進行專項檢查,且必須滿足建設工程實際需要,能夠有效的落實到位。
4、在具體材料的取樣送檢過程中,項目監理部見證員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對需進行復試的建筑材料的現場取樣、送檢等階段進行全程監督。對不能夠及時送檢的建筑材料,必須按要求做好封樣保存工作。必要時,必須見證報告返回過程,最大限度的保證建筑材料復試結果的真實性、代表性。
(四) 規范建筑材料檢測市場
1、加強對建材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督管理,對行為不規范、超出資質范圍承攬業務、規避核查的檢測機構,出具虛假信息的檢驗機構,要按照相關對定進行處罰,嚴重違規的要上報主管部門吊銷其資質
2、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督察,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工程質量檢測市場秩序。同時,積極發揮質量檢測行業協會自律機制的作用,加強對監理檢測行業分會的監督與指導,防止行業惡性競爭,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五) 規范建設單位的行為
1、加強對建設單位行為的監管,嚴厲打擊公建項目中的以權謀私行為,我國《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建設單位的責任和義務進行了規定,一旦發現建設單位違法違規行為,要嚴格按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或責任追究。
2、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健全信用約束和失信懲戒機制,從源頭上遏制建設領域工程款拖欠問題發生,使建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