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忠
摘 要:語文的背景要求中專生必須進行課外閱讀。因此,出版社同時出版了必修課程的教本和讀本,必須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關鍵詞:比較;感知;把握
盡管出版社同時出版了必修課程的教本和讀本。然而,現狀不甚理想,要么荒廢了“讀本”,要么隨意處理了“讀本”。結果恰恰是很多各級統考都從“讀本”中出題目,多數學生也因教師的大意所致而失誤連連,就連平時學習好的學生也措手不及,望而卻步。那么,怎樣更好地使用教本與讀本,才能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一、跨文本對人物做性格比較
在新教本中第一篇文言文單元講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智謀的文仲,有勇敢的燭之武、聰敏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文章內部的形象對比分析之后,可及時將閱讀對比的觸角延伸到讀本里面去,如要求讀《晏子的故事》,則要注意晏子的人性特點,從“使楚”看晏子機智幽默的外交辭令;可以學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讓學生清楚召公的政治眼光和果斷的勇氣。這種跨文本的進行比較人物性格,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從而增加寫作的營養。
二、跨文本感知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孔子是圣人也是人師,學生在《孔子的弟子們侍坐》一文里讀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課本中《孔子的弟子們侍坐》之后,讓學生用《孔子給我的印象》為題目寫作文,很多學生談到孔子沒有斷然否定學生自己的選擇,而是頗有耐心地讓四位學生各述其志,并且積極高興地談論他們之間不同的志向。但是,這是不是孔子性格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層面的性格值得關注呢?這樣一個偉大的圣人,必定有他的人格魅力所在。這時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讀本里面去了。在讀本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其“當仁不讓”的性格(在“主義”和堅持自己的觀點面前絕不害怕和后退的形象)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跨文本要把握傾向基調
閱讀文章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通過對比閱讀教本和讀本的同類作品來掌握作者內心想表達的含義。在教本中汪曾祺寫作的《胡同文化》,是對城市文化的解析,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評價,可以試著與讀本里賈平凹所寫《西安這座城》對比閱讀。二者都是面對傳統文化,但是卻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表達不同的感情:在無奈的懷舊中惆悵徘徊的汪曾祺,從胡同里查找北京人的人性;賈平凹面對“廢都”的古城墻,卻奮筆寫出了一種宏大的中華文化魂魄的文章。把視角放在感情比照的閱讀上,要有所取舍地確定重點,可以更好地發現讀本的價值。
總之,教本和讀本的關聯必須與學生本身的“利益”聯系起來。這里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顯而易見,二者的結合勢必產生更好的收獲。要充分啟發學生自覺學習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李詠梅.中專語文的特色教學研究.神州:下旬刊,2012(11).
[2]郝麗萍.中專語文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之淺見.科學之友,2008(12).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