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中小學教育常提到五育并進,其中就有美育。而美育又與美的形態、審美對象、審美活動密切關聯。一些講解美育知識的文章將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云天霧地,讓人不得要領。
要真正弄懂美育就必須理解美學。用簡單明了的語句闡明美學是什么至關重要。中小學教師需要這樣的簡易解答,而不是厚厚的美學專著。
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認識的專著,題為Aesthetica,意為“感性學”。鮑姆加登明確指出,Aesthetica這門學科“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
鮑姆加登創立的“感性學”在我國被翻譯成“美學”,大概有兩種途徑:一是來華傳教士的翻譯和傳播;二是轉借日本的翻譯。這一翻譯被中國學界接受以后逐漸約定俗成,被沿用至今,于是“感性學”一詞也就成了美學。
將“感性學”翻譯成“美學”,對我國美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某些負面作用。例如誤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理所應當是美和美的本質,這是不正確的。我們來看看鮑姆加登創立這門學科的原始初衷,或許會更清楚這種認識錯在哪里。
鮑姆加登研究發現人類的心理結構本來就包括知、意、情三個部分。知即理性認識,已有邏輯學研究,意已有倫理學研究,唯獨情感即感性認識是空白。于是為了填補這一人類知識的空白,他創立了Aesthetica這門關于感性認識的學科,并把它規定為研究低級的感性認識。
根據以上正本清源,我們就不難理解廣義的美不但包括優美和崇高、悲劇和喜劇,而且能把丑、荒誕、驚顫等等形態都包括進去。事實上19世紀西方已出現研究丑的美學著作,丑正式登上了美學舞臺。
(作者單位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鎮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