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衛
(梧州市衛生學校,廣西 梧州 54300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中,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該理論認為,每個個體至少都擁有8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1]。
多元智力理論提倡的教學目標:(1)教學的根本目標應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力。(2)為理解而教[2]。
在教學策略上,由于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導探究性的教學方式[3]。教師在組織與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利用其“智力強項”進行學習活動,并盡量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學習途徑與方法[4]。
教學質量逐步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競爭的核心指標。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具有優勢的智力領域和智力類型,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其中引進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觀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強項”,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
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要是多樣化的。因此,研究中職學校學生的智能狀況,就業研究學生普遍的智能優勢和弱勢是什么,探究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方式、方法或教學模式,通過適當的教育教學改革,并在其他學科中加以推廣運用,強化學生的長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強項”,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各種智能協調發展,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為此筆者對梧州市衛生學校2011級護理和藥劑專業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調查。
廣西梧州市衛生學校2011級護理專業6個班學生共378人,2011級藥劑專業兩個班學生共128人。年齡范圍15~22歲,生源主要來自廣西各地區。
在2012年3月給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要求學生當天填寫問卷并回收。調查問卷以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著作《智能的結構》為理論依據,并結合中等衛生職業教育醫學基礎學科的特點進行設計。采取問卷開放式調查,共發放問卷506份,收回有效問卷506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由錢景舫主編的《生涯規劃》中的“尋找我的智能優勢表”[5]進行測試,本測試表共8個部分,涉及8項智能,每項智能分數最高為25分。每一項得分的高低代表測試者智能的高低,得分越高,則此項智能越突出。調查結果見表1、表2。

表1 護理、藥劑中專生智能情況調查結果(n=506)
(1)結合醫學基礎學科的特點編制調查表,調查的內容包括以下1 0個方面共9 0個問題,對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測試,結果如下。
在測試時,將思維和應變能力較好、學習動機和自學能力較強、學習興趣較高、學習注意力較集中、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好、實驗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強、教學互動較積極主動、自信心較強的學生定為優秀,剩余依此類推定為良好、一般、較差。

表2 護理、藥劑中專生在醫學基礎學科方面的智能調查結果(n=506)
(1)中職衛校護理和藥劑專業的學生發展認知情況排前兩位的是: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排后3位的是自我反省智能、邏輯-數理能力、人際交往智能(見表1)。與常模比較,我校中職學生的智能基本處在中等和偏中下的邊界(常模分為優秀、中上、中等、中下、低弱5個等級)。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首先,近年來,中等衛校招收的學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學生,他們不僅文化課成績普遍較差,而且體育、音樂等成績也不突出。其次,現在我校招收的大多數是農村和縣城的學生,當地學校教學水平有限,而學生的父母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從小學到中學,學生的智能沒有得到較好激發和發掘。而且,他們大多在中學期間由于成績不好,被不公平地歸類為“差等生”,而學校平時在培養各項特長技能人才時,多數選擇成績好的“優秀生”。因此,造成了他們有自卑感,這也使他們不斷產生消極情緒,有的學生逐漸養成了厭惡學習的情緒,導致他們初中畢業后各項能力都比較低。
(2)思維能力比較敏捷的學生,學習動機比較強,學習興趣比較高,學習注意力比較集中,相應他們的自學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實驗動手能力也比較強,自信心比較高,辦事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靈活,在教學過程中會積極參與到互動的教學環節上。相反,思維反應相對不太靈活的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太高,學習過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自學和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教學過程中對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無所謂或不愿意參與。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可以了解到:中等衛校學生確實是各個方面都處于劣勢的群體。因此,我們應當以更理性的態度對待中職衛校學生,通過更有現實意義和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智力強項”,增強自信心,帶動弱勢智能的提高。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進行多元智能的應用研究的主要價值在于幫助中職學校確立科學的成才觀,作為職業教育要盡可能創設適應學生優勢智能結構發展的條件,盡量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學習途徑和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成才。另外,學校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每位學生,挖出潛能,因材施教,實現“人人成才”的中等職業教育目標。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不成功者,他們是考不上高中才選擇讀中職,不少學生存在自卑甚至自棄心理。按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沒有誰更聰明,只有誰在哪一個領域更聰明。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智能,揚長避短,可以增強中職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自信心和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探究并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5.3.1 正確看待學生的智能水平,樹立積極樂觀的教育觀 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教師應該樹立積極樂觀的教育觀。每位學生都具有所有智能,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進行的組合。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點:優勢智力領域和弱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因此,作為教師,不應該有“笨學生”的存在,只有能力特點、學習類型不同的學生存在。在現代教育理念中,不存在一位學生有多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只存在一位學生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智力強項”后,可以著力培養并增強學生的“智力強項”,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我認同感。
5.3.2 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多方面智能 無論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理論,贊科夫的一般發展理論,還是時下我國的教育方針,其中所指的“全面發展”是指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質(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加專業素質,而不是指所有學科都精通。通過對學生和教師自身多元智能的分析與開發利用,轉變教育觀念,開發以“能力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基本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多方面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5.3.3 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教學,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 應引導教師從多元的角度分析思考學生、自己、教學內容等相關問題,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反思,教好每一位學生,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有效地促進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各個領域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教育質量,不斷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筆者以廣西梧州市衛生學校2011級藥劑專業兩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衛生學校《無機化學》教材(2008年3月出版),實驗過程中保證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原有水平基本相當,實驗班與對照班由同一名教師授課,教學大綱和進度統一,實驗時間為一個學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對照班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給實驗班運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探究-互動”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按照教學內容,提出探究性教學設計思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總結規律→鞏固提高。一個學期結束后,從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學習興趣、學習注意力、思維能力、課堂互動效果等方面進行統計比較,差異顯著(P<0.01)。采用“探究-互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級,學生多元智能明顯提高。在中職衛校化學教學中,將多元智能理論和探究性教學整合,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指導學生運用“智力強項”學習,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
5.3.4 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每位學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潛力,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這種潛力。只要教育與學習得法,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某方面的人才。教師應該從不同角度來教育學生,使學生的特長發揮出來,應該探索課程評價方法,立足于智能結構的各個方面去全面評價學生,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考試評價方法,靈活運用多種工具和方法。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時機,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以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發展情況。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應力求多元,重視評價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爭取給學生一個讓自己滿意的評價。
針對中職學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中等職業教育的規律,突破傳統偏見,張揚中職學校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改變學生觀和評價觀,彰顯學生的個性,使擁有不同“智能優勢強項”的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合其自身特質的發展,改革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培養出大量可持續性發展和具有就業競爭力的技能型實用人才,對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推動現代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1]周愛保.多元智力理論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8-121.
[2]梅汝莉.多元智能與課程改革[J].北京教育,2003(10):29.
[3]琳達·坎貝爾,布魯斯·坎貝爾著.多元智能與學生成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周龍影,歐陽華.從多元智能理論看因材施教[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3):16-19.
[5]錢景航.生涯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