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艷
(湖南省馬王堆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1)
師資隊伍建設是醫院教學工作的核心,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的保證[1]。為加強師資力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2010年以來我院對帶教教師采取“院校雙向培養”方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根據我院制定的帶教教師遴選制度,從內科學、外科學、老年與保健醫學、康復醫學4個教研室遴選出160名帶教教師,其中男性74名,女性86名;本科學歷74人,碩士學歷56人,博士學歷8人,本科以下學歷22人;高級職稱37人,中級職稱100人,初級職稱23人;年齡20~55歲。
將內科學和老年與保健醫學教研室82名帶教教師設為觀察組,外科學和康復醫學教研室78名帶教教師設為對照組。兩組教師在性別、年齡、職稱、學歷、教學經歷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均 P>0.05)。
1.2.1 對照組培養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培養方法。(1)由科教處組織相關人員對帶教教師每月進行業務培訓,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等知識。(2)根據教師職稱的不同,確定培養方式和要求。對住院醫師職稱教師重點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進行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實際操作技術等方面的系統培訓;對主治醫師職稱教師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通過崗位實踐,使其熟練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術,組織實習醫生進行病案討論、小講課,同時負責教學查房、修改病歷,承擔實習醫生的講課任務,協助臨床科主任負責本科一定范圍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工作,提高醫療行政管理能力;高級職稱教師則負責本專業的教學管理工作,指導帶教教師的臨床教學工作,指導科室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查房,負責審查帶教教師對實習醫生的考核和出科鑒定,并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訂帶教方案,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1.2.2 觀察組培養方法 在常規培養方法基礎上,分期分批將帶教教師送到醫學院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內容: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何書寫教案及講稿、多媒體的制作、理論授課的基本技能與要求、文獻檢索、科研技能等。同時進行試講,請醫學院校資深優秀教師進行現場點評,觀摩醫學院校教師教學查房與見習帶教。
1.2.3 評價指標與方法 (1)指標。比較兩組帶教教師理論授課優秀率、年度業績考核優秀率、教案合格率、學生滿意度調查合格率情況。(2)方法。由科教處統一制定“理論教學質量評價表”,“臨床教師工作業績考核表”,“教案、講稿質量檢查評價表”,“學生對帶教教師滿意度調查表”(各項考核或評價表的標準分均為100分,考核或評估分≥90分為優秀,滿意率≥90%為合格)。在一個學年結束前一個月,科教處組織各教研室主任進行調查、評價和考核,成績取每組的平均分。
兩樣本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組教師評價指標合格率、學生滿意度比較(%)
課堂理論授課是臨床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而課堂教學質量又依賴于教師的知識素養與教學能力[2]。我院是多個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基地,每年承擔大量的臨床教學任務,臨床帶教教師均由臨床醫師擔任。常規的師資培訓在醫院內部開展,注重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及臨床操作技術的培訓,對教案的書寫、教具的制作、課堂時間分配、理論授課技巧等缺乏指導,帶教教師不懂得如何運用啟發式、問題式等先進教學方法,缺乏理論授課技巧,重點講不透,難點講不清,課件制作水平不高,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學生滿意度不高。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醫學教育的保證,臨床帶教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強烈的創新意識[3]。觀察組通過將帶教教師分期分批送到醫學院校進行培訓,通過了解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現狀和發展趨勢,更新了教育理念。通過醫學院校教師傳授理論授課的技巧及如何書寫教案、講稿和課件制作方法等,使臨床帶教教師的教案、講稿書寫質量和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課件制作水平的提高使授課更加生動、形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教師授課的滿意度。文獻檢索、科研技能知識的學習既拓寬了帶教教師的知識面,又增強了帶教教師的科研能力,進而也提升了其教學能力。由表1可知,觀察組教師的教案合格率、理論授課優秀率、工作業績考核優秀率、學生滿意度調查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踐證明,“院校雙向培養”提高了教師素質,值得在臨床帶教教師培養中推廣。
[1]陳君.臨床兼職教師教學行為及現狀對教學質量影響的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8(5):42-43.
[2]周曉帆,何云,李雪梅,等.淺談臨床教學醫院師資培養的舉措[J].西北醫學教育,2011(10):1055-1056.
[3]蔣開東.對大學附屬醫院臨床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5):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