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巖,王 昭,李 娜,吳心靈,王福東,高 博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視頻案例教學以發現學習理論為基礎。發現學習指學習的主要內容未直接呈獻給學習者,只呈現了有關線索和例證。學習者必須經歷一個發現的過程,自己得到結論或找到問題的答案[1]。視頻案例教學則是指在課堂中用視頻形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理解,自我發現知識的過程。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視頻教學在現代化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描述的教學信息整合起來增強信息傳遞,具有極強的真實感與感染力,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2]。性知識及性態度的教育與引導在高等教育中一直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一方面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階段,引導其形成健康的性態度,對其未來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性屬于個人隱私,在課堂上全面展開性知識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挑戰。此外,性態度與法律條文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強行統一規定性態度更是不現實。而發現學習理論恰好為大學生性態度的引導提供了理論基礎,本研究嘗試采用視頻案例教學方式對大學生的性態度進行引導。現報告如下。
在大連市某高校隨機抽取大學一年級學生342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216人,平均年齡18.4歲。將被試者按照相同男女性別比例隨機分成3組,分別為視頻組、課程組和控制組,每組114人。
采用自編問卷,內容包括艾滋病知識、艾滋病知識獲取途徑、性態度3個方面。艾滋病知識由20個項目組成,為艾滋病預防和傳播的常識性問題,每個項目設有同意、不同意、不知道3個選項。采用二級計分方式,答對計1分,答錯或不知道計0分。艾滋病知識獲得途徑由兩個多項選擇題組成,包括原有知識來源和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性態度包括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和使用安全套兩個項目。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
視頻組接受一學時關于艾滋病方面的視頻教學。視頻教學短片時間為40分鐘36秒,由3段艾滋病感染案例組成,視頻教學內容主要涉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艾滋病的表現及艾滋病的預防等方面。在課堂上統一播放視頻,播放結束后填寫調查問卷。
課程組接受一學時(40分鐘)關于艾滋病知識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結合多媒體課件和圖片展示,課程知識點及案例與視頻組一致。課程結束后統一填寫調查問卷。
控制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課程教學,在統一時間僅填寫調查問卷,并集中收回。
對3組艾滋病知曉率進行統計分析,計算20個題目得分總和,并對各組平均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LSD檢驗課程組和視頻組得分均顯著高于控制組,同時視頻組得分顯著高于課程組,顯著性水平為0.05。

表1 3組學生艾滋病知識得分方差分析
問卷中涉及學生愿意接受的5種教育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視頻短片的接受度遠高于其他教育方式(見表2)。

表2 學生愿意接受的性教育方式(多選)
研究通過學生對婚前性行為和使用安全套的態度來考察不同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內隱性態度的影響(見表3)。結果顯示,課程和視頻教學對大學生性態度均產生了顯著影響,而視頻組影響更為明顯,視頻組中反對婚前性行為的比例顯著高于控制組和課程組,表示堅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顯著高于課程組和控制組。

表3 不同教育方式對學生性態度的影響[n(%)]
研究結果表明,視頻組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效果優于課程組。高等教育與初等教育不同,初等教育雖然以提升素質為目的,然而應試教育仍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在考試的壓力下,學生會主動吸收相關知識,因此大部分課程教學效果良好。但高等教育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源自兩方面,一是自身學習興趣,二是未來職業規劃。高等教育中一部分基礎課程既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一致,又與學生職業規劃無關,因此即使教師竭盡全力,學生的出勤率和聽課效果并不好。視頻教學能有效彌補此類課程教學方式的不足,采用多感官刺激,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使課堂中原本需要有意注意才能吸收的知識點通過無意注意的方式固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隨著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電視和網絡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視頻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視頻短片的形式與現代信息社會相適應,與課外網絡和電視媒介的傳播形式相一致,能提升學生對枯燥的性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聲音與影像的結合、案例的講解與分析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性態度是一種內在的感受,這種內在的感受會通過外在的語言和行為有所表現。因此,教師對于學生性態度的引導直接取決于教師自身性態度傾向。不同年齡階段、個人經歷的教師的性態度存在巨大差別,課堂上學生即使學習相同知識,其內隱的態度也會受到不同教師的影響,因此,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存在巨大差別。若教師的態度與學生的態度存在相反的傾向,教師在課堂上強制性地將自身的態度傳遞給學生,會引起學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導致教學效果朝著與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視頻教學通過講述客觀案例,既消除了教師的主觀態度對學生的影響,保證了教學效果的一致性,又激發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自主分析與理解,從而自覺形成健康的性態度與行為。
態度是一種評價或情感反映,是心理與神經的準備狀態,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復合體,與個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3]。而個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受社會文化、家庭教養方式、周圍環境、個人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穩定性,短期的課堂教育很難改變。道德觀和價值觀屬于個人意識范疇,個體差異較大,要求通過課堂教育形成統一性態度并不現實。然而視頻短片可以通過案例講述的方式引發學生對事件本身產生內在的感受和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意向。通過觀看艾滋病傳播的案例和隨意性行為造成實際危害的案例,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性傳播疾病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對不健康性行為的厭惡、恐懼等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性態度;通過展示健康性行為與幸福家庭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的情感萌芽朝健康方向發展。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汪巖.多媒體 CAI中視頻資源應用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5(7):155-156.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