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時下,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成為全社會熱議的焦點話題,網民自發掀起的“光盤”行動得到熱烈的響應,正在熱火朝天地圍剿中國式“剩宴”。不過,公眾也在擔心厲行節儉、反對浪費會不會只是一陣風,過了這股子勁兒就會停息。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群眾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當前鋪張浪費已經達到驚人的地步。中國農業大學曾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2007年至2008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于2.6億人一年的蛋白質需求總量。學者警告,僅餐飲業,中國每年就要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語已經深入人心,依筆者之見,也要把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制度上遏制鋪張浪費,形成不敢浪費的懲戒機制、不能浪費的防范機制、不易浪費的保障機制。唯有落實到上至國家和地方立法、下至各行業各部門的規章制度上,反浪費才能成為可持續的行動,取得可持續的效果,才不至于淪為一陣風。
把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重視反浪費的立法,將反浪費行動納入法治軌道,制止、防范和懲處浪費行為。遏制鋪張浪費需要立法跟進,制定《反浪費法》應當提上立法機關的立法日程。
反對鋪張浪費不是如今才有的事情,近年來“紅頭文件”三令五申反對鋪張浪費,卻收效不佳。單純依靠“紅頭文件”反浪費,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終究不是長久之策。顯然,治理公款浪費,缺的不是決心,更不是文件,而是剛性的制度,是那個能把浪費關進去的“籠子”。
法律制度具有高度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把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可以避免出現紅頭文件反浪費的反復性和受輿論宣傳力度、領導班子更迭影響的不可預期性,確保反浪費在法治軌道運行的可持續性。歸根結底,遏制鋪張浪費,關鍵還是要靠制度、靠法治,因此,《反浪費法》的制定勢在必行。當然,在國家層面的《反腐敗法》尚未出臺之前,可以考慮先制定《嚴重浪費行為處罰條例》之類的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
《反浪費法》的核心內容是要完善預算制度,扎緊公款的“錢袋子”,一分一毫都要精打細算、監督到位,從源頭上防止公款被鋪張浪費。一旦真正把公款消費關進預算的“籠子”,那么即便還有奢侈享受的心,也難有鋪張浪費的財力。還要完善監督制度,將政府信息公開落到實處,讓政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要完善問責制度,對于嚴重的浪費行為要堅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記得幾年前,芬蘭央行行長因在一次公務接待中,多點了一盤20歐元的鵝肝而被迫辭職,而我們有的官員天天大吃大喝,卻在推杯換盞中不斷升遷。這樣的不正之風,不剎顯然是不行的。
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憲法的這一原則要落實到具體的法律之中才能真正接地氣。從這個角度講,制定《反浪費法》也是落實憲法原則的體現。
《反浪費法》應當確立“公款浪費入罪、私人浪費罰款”的基本問責原則。“公款浪費入罪”可謂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公款吃喝算不上什么“腐敗”,頂多只是違紀問題,不會受法律的追究。刑法規定,貪污公款5000元以上就要處以有期徒刑,而更多金額驚人的公款浪費卻沒有列入犯罪之列,群眾切齒痛恨而法律卻束手旁觀,這也是長期以來公款吃喝等浪費現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其實,隱蔽在公款浪費表象之后的往往是職務犯罪的陰影。公款吃喝嚴重浪費糧食和有限資源,花廣大納稅人的錢,攀私人人情和利益,且助長腐敗之風。龐大的公款吃喝消費,擠占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實際上,把納稅人的血汗錢隨便用于吃喝、應酬,在客觀上與侵占公款無異。一旦“公款浪費入罪”,為鋪張浪費架上法律的高壓線,讓公款浪費者付出沉重的代價,那么公款亂吃亂喝現象必然受到一定遏制。“醉駕入刑”有效地遏制了猖獗的酒駕行為;“公款浪費入罪”也有望遏制愈演愈烈的公款亂吃亂喝現象。
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應是一個很好的警醒。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是否構成犯罪還是法律說了算。“公款浪費入罪”也要十分慎重,是否構成犯罪必須嚴格按照刑法原理和刑法規定,筆者傾向于慎用刑罰,多追究行政法律責任,對普通消費者的浪費行為主要采取罰款的方式懲戒,這也符合輕刑化的司法潮流。
除了重視反浪費立法,完善各行業各部門的規章制度也很有必要。尤其是餐飲企業要堅決取締所謂“最低消費”的“霸王條款”,“最低消費”條款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鋪張浪費現象。
一言以蔽之,制度才是浪費的克星,唯有把浪費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舌尖上的浪費”、中國式的“剩宴”才會得到最為有效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