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霞
圍困敵寇創奇跡,發展農業奠根基,興修水利惠三晉,清廉勤勉留豐碑……一幅幅畫面,一串串故事,質樸而生動,鮮活而感人。盡管他已經逝去二十個年頭,他的事跡卻從未被人們忘記。
劉開基是土生土長的沁源人,1912年出生在沁源縣城關鎮南園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28年,他17歲時便參加了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擔任沁源縣委書記兼游擊大隊政委。
1942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軍萬余人進攻太岳抗日根據地,妄圖消滅太岳軍區領導機關,聚殲軍區主力部隊。太岳軍民早有準備,只給敵人留下一座空空的沁源縣城。時任縣委書記的劉開基在上級的指示下,組織和領導沁源人民首先開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動,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毀、糧食運走,隱匿到深山老林與敵人周旋,使日軍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隨后又掀起“搶糧運動”——乘夜摸進敵據點將敵人搶劫的糧食運出來。一夜之間,竟有萬余軍民出動。后來又發展到“劫敵運動”,奪回敵人搶走的羊、牛和其他財物,“劫”走敵人的軍用物資?!凹壹以焓?,人人埋石雷”,在敵人補給線上布下天羅地網,讓鬼子出不得城,缺糧、缺補給,惶惶不可終日,只得退出一個又一個據點,直到退出沁源城,歷時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終于勝利。在整個抗戰期間,沁源全縣無一村建立“維持會”,更無一人當漢奸,成為抗日戰爭中的奇跡,黨中央譽之為“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劉開基以“抗日模范縣委書記”的身份,光榮地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毛主席緊緊握住劉開基的手稱贊說:“好啊,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新中國成立后,劉開基先后擔任省委農工部長和副省長,主管全省農村和農業工作。他一上任就帶著技術人員到全省最貧困的晉西北西八縣調研。在下鄉調研的20天里,他每到一個縣,都是晚上聽縣委、縣政府的匯報,白天到各村、鎮實地考察,每天工作都在16個小時以上。他常年堅持在基層調查研究,為山西農業生產積極探索,并倡導抗旱興農的發展路子。他狠抓農機生產中的土地、肥料、種子、栽培技術、消滅病蟲害等五個關鍵方面,著力提高糧食產量。到了1970年,全省糧食產量第一次突破百億斤大關,1975年更達到153.48億斤,基本實現糧食自給,結束了多年依靠國家外調接濟的歷史。
從1952年開始,劉開基一直堅持在全省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對農、林、牧進行綜合整治,同時,他拓展思路,以牧促農,為山西畜牧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少人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山西農業稱為“開基”農業。同時,他本人被周恩來總理贊為“山西的活字典”、“農業土專家”。
鑒于山西“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劉開基千方百計發展水利事業,親自出任汾河水庫和文峪河水庫、天橋水電站的工程總指揮。
汾河水庫是1958年11月底動工興建的,是山西省防洪抗災的重點工程,又是我國首次實行“水中倒土”的巨型筑壩工程。按照計劃,到1959年7月汛期前,壩高必須達到40米,能夠攔洪,才能確保汾河兩岸及太原市的安全。水庫工程進展到關鍵時刻,發生了“上馬”還是“下馬”之爭。劉開基經過反復審查核實,對保證工程質量和汛期前達到壩高40米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省委常委會上,他慷慨激昂,力排眾議,反復強調切不可半途而廢停工毀壩。他向省委保證:“如果7月汛期前建壩不達40米,擋不住洪水,我隨洪而去,以死向山西人民謝罪。”會后劉開基就搬到工地上,從工程質量、施工進度、勞動組織、物資保證,到施工人員吃菜看病、文化生活,無不親自過問。7月12日,高出地面40米的大壩,終于穩穩當當屹立在水庫口上,達到了攔洪的要求。一首順口溜傳頌一時:施工進度慢,攔洪有困難;有人嚷下馬,開基盟誓言。虧得好領導,相信自家人。三晉父老當拱手,拜謝英雄漢!
不久,劉開基又轉戰到文峪河水庫建設中,面對地質條件異常復雜的困難,率領大家夜以繼日地工作。1960年8月7日,大壩滑坡,萬眾揪心。劉開基站在壩上指揮搶救遇險民工,一輛拉土的平車從壩坡上直沖而來,撞斷了他的三根肋骨,但他堅決不離開工地,直到深夜,民工全部脫險,他才回到指揮部。
劉開基在生活和家庭問題上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從不以權謀私,從不搞特殊化。他下鄉檢查工作,總是告訴接待人員生活從簡,不準大吃大喝。劉開基常?!傲T宴”,堅持與普通群眾同吃同住。有一次,劉開基到文水縣檢查工作,縣里的領導招呼他吃午飯,劉開基看見桌上擺的雞魚蛋肉,臉上頓時失去了笑容:“我不吃這個。要不,我帶你們先去看看群眾吃什么。他們吃什么我們就吃什么!”
劉開基家里孩子多,每月工資趕不上趟,生活十分清貧,但他寧肯趁星期天領著孩子到郊外挖野菜、采榆錢,也從不張口要求組織照顧。有一年,他兒子腿傷在北京治療,組織上未通知他就給他家里人發了一些生活補助金。剛剛領受兩次,劉開基發現了,他狠狠地批評了家人,并且當即宣布,以后不準任何人再背著他領國家救濟。而就為這個“受救濟”,劉開基曾經在1968年1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我的問題的自述》中這樣寫道:“我檢查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有些地方給送東西,雖當時出了錢,但也表現了特殊化;第二個問題是機關給發補助金問題,雖不知誰決定、從什么時候開始,但自己后來知道了,也接受了。本來不補也可湊合著過得去,但得到補助也沒拒絕,表現靈魂深處的自私。除檢討外當即拒絕再收?!?/p>
對劉開基的恪守清廉,有些人不理解,覺得他有時太不近人情,難“招待”,難說話。他卻說:“這些看來是小事,但它關系著黨風和社會風氣,領導干部不管好自己,會給群眾做出什么榜樣?”對于孩子們,他始終要求憑本事考學校,畢業后自覺到基層鍛煉。他的八個子女曾有五個下鄉務農,三個參軍和當工人。
劉開基嚴于律己,但卻關愛群眾,時時刻刻心系百姓。許多家鄉的困難群眾找到他,他二話不說,除了熱情地留在家里吃住,還盡自己所能給予實實在在的幫助。他在患病失語幾年后,仍坐著輪椅回到故鄉沁源縣,看望當年在一塊兒打“圍困戰”的戰友和鄉親,鄉親們奔走相告,紛紛趕來,追憶往事,傾訴衷腸,那場景至今仍然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