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郭琦鏢
每當兩會召開,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代表吸引著公眾的眼球。這次也不例外,84歲高齡的申紀蘭第十二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位精神矍鑠的“雙十二”老太太一亮相,便讓記者們手中的“長槍短炮”忙得不可開交。
申紀蘭,山西的勞動模范,一個時代的符號,半個多世紀的傳奇。她出生于軍閥混戰的1929年冬天,在建國伊始創辦了農業合作社,在“一五計劃”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輩子受社會主義熏陶。從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她也是全國唯一的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二屆的全國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無到有、延續至今的見證人,被親切地稱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活化石”。
2013年 1月30日,山西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選出山西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70人,申紀蘭再度當選。
已過仗朝之年的申紀蘭,作為一個從山溝溝里成長起來的婦女干部,親身經歷和參與了中國民主制度的變遷,不得不說是一個時代的奇跡。1954年,這個山西貧困山區的勞模因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而第一次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騎著毛驢從村里出發,然后轉乘卡車、火車,足足用了四天,才走進中國最高議事殿堂。在此后的60年間,不變的齊耳短發,不變的藍布套裝,不變的樸實無華,她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色。
申紀蘭對自己的農民代表身份也是很自豪,在老百姓看來,像她這樣的農村干部、農村婦女、農民代表實實在在反映的是農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她始終心系人民,為最基層的群眾尤其是農民的利益奔走呼號。同時,她的名聲也引來了許多求助,每年她都會收到全國各地的很多來信,反映最多的是老百姓迫切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
經歷了舊社會的苦楚,方能體會新中國的甘甜。作為中國民主進程的見證人,申紀蘭最能體會其中變化。“有了新中國,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農民才有了話語權。”有人問申紀蘭,能連續十二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靠的是什么?她回答說,靠的是說老實話,靠的是為老百姓說話。要不是人民信任我,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這個普通農村老太太怎么能當這么多屆人大代表?我的人生經歷充分證明: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
申紀蘭是一名全國老勞動模范。她曾13次被毛主席和周總理接見,周總理還在中南海西花廳專門宴請過她,鄧小平曾和她親切握手,江澤民稱她“鳳毛麟角”,胡錦濤特地登門看望她。
今年,她因為在兩會時說了“我從來不投反對票”、“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發養老金”之類的話語,無意中又引出一些爭議。
有人認為,不投反對票是對代表身份的不尊重,是對老百姓的不負責任,辜負了人民的信任。也有人認為,每次開兩會,不投反對票的人多了,為什么大家單單盯著申紀蘭呢,那是因為老人家老老實實地講出來了。
申紀蘭對此表示,自己當人民代表,就要始終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也要始終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言語之間說的不是很清楚,但是這么多年來,只要是內心擁護的事情,就投票,不擁護的事情,自己保留意見,但先不投反對票,待觀察準確以后再作決定。
有網友指出,申紀蘭所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發養老金”一事純屬虛言,且羅列出諸多并非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能領到養老保險金的例證。并一再指出申紀蘭年事已高,不應再擔任人民代表。
對于是否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發養老金”?或許是無心誤讀,或許是有意為之。竊以為,老人家僅僅是從縱向的歷史進程中來表達一種感激的情懷,而并非刻意強調這句話。因為申紀蘭歷經舊社會的黑暗,深知那個年代老百姓的無助和絕望,于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改革開放后,她深切地感知了民生的改善,真實地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帶給人民的實實在在的光明和希望,所以,心生感激,且從不忘記。簡而言之,只有經歷過風雨的肆虐摧殘,才能體會到彩虹的彌足珍貴。套用老人家的一句話,“沒有在舊社會活過的人,很難理解我心中的恩情,也不會想到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
這就是申紀蘭,一個84歲還在邁步前行的“爭議人物”。
人大代表何所為?他們是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實實在在去反映社情民意、實施民主監督、商討國家大事、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而作為“活化石”存在的人大代表,申紀蘭始終心系人民,她說:“當人大代表,不論學問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要對群眾知冷知熱,這才對得起人民選舉你的那份心。”
1960年3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討論關于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斗的決議時,申紀蘭發言:“把農業搞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沒糧就亂,沒糧就慌,沒糧就沒了主張。”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當時已經75歲的申紀蘭,領銜提交了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中國人這么多,土地是命根子。沒有地種莊稼,大家吃甚?”在此后的數年中,對于保護耕地,申紀蘭多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不斷提出。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申紀蘭已記不清自己到底提過多少件議案,更無法統計為老百姓的利益有過多少奔走呼吁。
都說人總是有私心的。但是,這么些年來,這個老太太心中始終有桿秤,稱砣上放著老百姓。申紀蘭并沒有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來謀私利,相反,只要這件事是為多數群眾好,她就義無反顧地干;而為少數人謀利的,她堅決不干。對此,她認為,“有些地方我說話比你們起作用,需要我出面我就去。咱是為老百姓好,又不是弄腐敗,不丟人。”
60年風雨坎坷,申紀蘭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農村老太太,從不為名利所惑,不爭權,不謀私,不迷失方向,心中只想為群眾多做好事。這樣的人大代表,群眾怎么會不愛戴,怎么會不擁護。
有人問,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自己的一生?“忠誠!”申紀蘭鄭重而又動情地說。
有外媒稱,申紀蘭是一位有信仰的堅強女性。“我對黨是有感情的,我覺得共產黨是最好的”,“我們要感謝黨,跟黨走”,“是黨給了我這一切,讓我有那么大的榮譽站在這里”……盡管是些老掉牙的官話,但是,從這些貌似煽情的字眼里,人們還是能真正體會到一個見證了共和國成長的老人的赤膽忠心。
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勞模,一個被老百姓12次高票推選的人大代表,在這60年中,她懷著一顆對黨、對國家的感恩之心,認真地為老百姓做好每一件事,無論多大榮譽、誘惑,她都能守住自己。
申紀蘭見證了從積貧積弱的舊社會到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再到屹立東方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發展變遷,見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步步前進,見證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誕生到成長的全過程。
在今年3月7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山西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在全團審議中,申紀蘭代表第四位發言,一開口,在場的150余名記者就感受到這位“活化石”的魅力和內涵所在,8分半的脫稿發言,贏得了全場代表和記者長時間的掌聲和快門聲。
而發言結束時,一句誠懇的“我有哪些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獲得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其實對于這次申紀蘭再次當選人大代表,網絡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有批評的,有贊揚的,但是我們想說的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批評指正,卻也并不是誤讀謾罵。這位84歲的“活化石”用一甲子的歲月詮釋了忠誠,我們應該繼續支持和鼓勵她,應該相信她能在晚年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研討中繼續拿出自己的建議,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提出更好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