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郭琦鏢
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和順縣的縣域經濟和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露天開采、城中村改造等重大項目的實施,使農村土地征占和礦產資源開采等涉農項目資金和村集體自有大額資金日益增加,由此也引發了群眾反映強烈的集體資金管理缺位、監管缺失等突出問題。如何管理好涉農項目資金和村集體自有大額資金這“兩類資金”,減少群眾身邊的腐敗,化解基層干群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確保發展成果惠及農民,既是新形勢下的一大難題,也是農廉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大課題。對此,和順縣委常委、紀委書記任擁東認為,規范“兩類資金”管理,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要讓“兩類資金”真正惠及民生,讓老百姓滿意,就必須找出問題根結,下猛力,出實招,把權力趕進制度的籠子里。2012年7月份起,和順縣以“規范涉農項目資金和農村集體自有大額資金的管理使用”為目標,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保障農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在全縣掀起了“清‘兩資’陽光行動”。
“清‘兩資’陽光行動”的開展得到了市縣兩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晉中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琦三次前往試點縣調查了解情況,而且專題研究安排部署;縣委書記孫永勝作出了“縣、鄉、村三級要積極行動,敢于先行,抓好試點,破題出彩”的重要批示。在市紀委的悉心指導和縣委、縣政府的傾力幫助下,和順縣紀委積極落實,發動財政、農業、農經、審計等部門專業骨干21人,通過開展縣、鄉、村聯合摸底行動,全面掌握了全縣“兩類資金”的總體情況,明確了重點監管部門、項目和行政村,選擇“兩類資金”額度較大的縣義興鎮為典型進行重點解剖,對占義興鎮總村數51%的32個行政村的“兩類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檢查,進一步摸實情,查問題,找漏洞,集體“會診”,探索規范農村“兩類資金”管理使用的長效機制,并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形成輻射,在全縣同步推進。
工作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浮出了水面。有資金管理上的問題,表現在諸如負債經營的村招待費逐年提升、村干部隨意插手財務、村財務管理無序、擠占挪用涉農項目資金、土地補償分配比例不達標等方面;有項目管理上的問題,表現在諸如以虛報項目套取專項資金、工程監管缺失導致后續項目無法開展、村級專項資金管理使用不公開、工程項目未經民主程序隨意發包等方面。有兩個村1000多萬元的土地補償款未按比例分配給村民;另有兩個村涉及數百萬元的項目工程不經民主決策程序擅自發包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成為誘發群體上訪的根本原因。
為從根本上解決“兩類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構建農村“兩類資金”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清‘兩資’陽光行動”中,和順縣紀委組織縣直涉農部門和義興鎮鎮、村兩級,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兩類資金”的管理制度,以和順縣政府辦文件印發。這一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對涉農項目建設和涉農資金運行以及村集體大額自有資金分配使用中各環節的監督管理都作了詳細規定,克服了以往項目和資金管理中的“暗箱操作”、人為干擾、主觀隨意等突出弊病。規范了縣級財政涉農資金的管理,規范了鄉村兩級分戶管理,規范了村集體大額資金管理流程,規范了部門項目的正常運行,便于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尤其是《和順縣涉農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涉農項目實行了公開、報備、預算、責任、驗收、追究等制度,明確項目申報前必須進行征詢論證和聯合審議,項目實施中根據工程進度實行資金分檔撥付,并要求嚴格進行竣工驗收和績效評價,控制了多頭申報和重復投資,避免了虛報和套取國家資金,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涉農部門的配套管理辦法,將項目全程公開、資金撥付流程、工程跟蹤監管、項目后續管護等內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制約了部門的自由裁量權,強化了項目的管理責任。《農村“兩類資金”管理辦法》突出強調了“兩類資金”在農村的使用、分配中必須履行的“四議兩公開”民主程序及“五簽一審”的制度要求。《農村“兩類資金”管理責任追究辦法》明確了追究責任的16個不準和違規違紀的追究辦法。《農村“兩類資金”公開制度》規定了各級對“兩類資金”的具體公開內容和形式。《關于規范和順縣村級招待費管理的意見》專門解決村級招待費開支無序無度,擠占項目資金的突出問題等等。縣紀委將《涉農項目專項資金管理實施辦法》、《農村“兩類資金”管理使用公開制度》等33項制度匯編成冊,印制了《農村“兩類資金”管理制度匯編》,以幫助基層干部規范管理,方便群眾有效監督,從而達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目的。
同時,以政府門戶網站、陽光農廉網、廣播電視、村務公開欄、宣傳欄等為載體,細化公開內容,明確公開時間節點,除“3·25”、“7·25”村務公開日外,采取專題公開和不定期公開等形式,對政策、資金、監督進行了全面公開。發放“強農惠農政策資金明白卡”,開展政策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支農惠農政策,實現政策公開;通過“一折通”把涉農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實現資金公開;設立舉報箱或舉報電話,暢通廣大人民群眾訴求渠道,實現監督公開。特別是對和順縣陽光農廉網進行了改版升級,打造了全新的服務監督平臺,有條件的村為方便村民查詢還設立了農廉查詢室。
就涉農項目資金而言,涉農項目申報、資金撥付、招投標、項目預決算實現了全程公開。涉及民生的項目工程更要召開民主大會,進行民意問詢,讓村民們對于村里的項目知根知底。財政部門公開資金下撥通知,鄉鎮公開資金到村情況,村級公開資金到位情況。所有的招投標都在陽光下公開運作,杜絕了暗箱操作。
村集體自有大額資金依托農廉網、村務公開欄等載體,以老百姓看得懂的語言進行了全程公開。凡是涉及村民權益需要支出資金的事項,均須召開兩委會議,并邀請村民代表參加,會議通過后方可支出。這樣就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三公開,架起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間的“連心橋”。
最近,縣紀委正在實施派遣會計駐村工程。這一舉措將深化村級財務的規范化管理,也有助于村級財務的進一步公開透明。
清“兩資”行動受到了全縣群眾的歡迎,也得到了晉中市紀委的支持。2012年10月26日,晉中市農村“兩類資金”規范管理現場會在和順縣召開,并向全市推廣和順的做法。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了解到,村民們之所以歡迎這種陽光行動,關鍵就是把村里的好多事情弄明白了。原來是村干部們當著全村這個家,現在是人人都當這個家。以前的某項收費,本來都是有用途有根據的,有的村民不明白,就覺得是在亂收費,現在就明白了其實不是那么回事。井玉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忠祥對此深有感觸:井玉溝村在2006年以前是有名的上訪村,是縣里的老大難,干群關系緊張,矛盾突出,究其問題根結,主要集中在來自煤礦分紅的村集體自有大額資金的分配上。經過努力,村務管理從當初的混亂不堪,到現在的井井有條;財務收支從當年的粗略籠統,到如今的細化透明,干群關系隨之根本好轉,許多矛盾、問題自然化解。他相信,只要真正把村民裝在心里,有了實質性的制度支撐,公權力和資金的運行就會自然而然地走上正軌,腐敗的土壤就會慢慢鏟除。
“過去,村干部在農民的眼里,清白的也是不清白,不清白的更是不清白。這樣公開真正還了村干部一個清白。”從去年實施“清‘兩資’陽光行動”到現在,鳳臺村黨支部書記吳彥忠感慨萬千,他說,現在縣里出臺了規范農村“兩類資金”的具體制度,村里對于資金的使用和公開就更加規范了,老百姓的怨言也沒有了。村民們覺得,過去“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現在“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村里的錢完全公開了,村民代表真正擁有了監督權,老百姓真正明白錢是花在了什么地方,干部也就真正成了群眾的貼心人。
縣紀委書記任擁東對這次陽光行動有著更深刻的體會。他認為,此次陽光行動,實現了農村“兩類資金”運用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行動前,“兩類資金”的使用隨意性大,致使一些干部因手中權力過大而犯罪獲刑;行動后,制度健全了,管理有章可循了,領導干部的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知事權、議事權、監事權真正交給了老百姓。行動前,群眾因資金使用不透明,隔三差五聚集上訪;行動后,全縣的上訪明顯減少,干部能依法依紀辦實事,群眾也能騰出時間謀事業,干群關系更加和諧了。今年是“透明政府建設年”,和順會以此為契機,借晉中市農村“兩類資金”規范管理現場會這個動力,最大限度地把更多的黨務、財務、村務放在陽光下接受監督,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和順縣“清‘兩資’陽光行動”變“霧里看花”為“撥云見日”,讓老百姓見到了實效,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