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堯剛
(作者系中共壺關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新加坡是處于赤道上的一個小國家,國土面積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50萬,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城市國家、島嶼國家,是世界上除中國外唯一的華人執政的國家,中華文化對其影響深遠。
新加坡到處古木參天,綠樹成蔭,被冠以“花園城市”的稱號。惜土如金的新加坡人對于樹木花草一點都不吝嗇,全國300畝以上的成片公園就達300多個,整個城市幾乎找不到裸露的黃土,連建筑的房頂和墻壁上都爬滿了綠色,其城市宣傳語是“城市在花園中”。40多年來,新加坡的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在強手如云、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創造出輝煌的成就,其核心和關鍵還是政府領袖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生存意識。毫不夸張地說,憂患意識是新加坡的強國之魂。
“好政府是逼出來的,好秩序是罰出來的”,這已成為新加坡人的共識。新加坡經濟社會的對外高度依賴性和脆弱性,迫使政府對外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與各國的關系,對內必須始終做到正直、誠信、高效、清廉,政府領袖必須始終具有戰略眼光,富有前瞻性,不能有半點閃失。正如李光耀解釋的:“新加坡不能自滿,也沒有太多犯錯誤的空間。如果我們忽視現實環境,我們都得完蛋。”
新加坡不追求小政府,而是強調好政府、強政府。新加坡國家機關公務員7萬,法定機構(即有國家機關職能的非國家機關,實行企業管理模式)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工作人員近6萬。新加坡政府部門辦事高效、為民眾服務好、清廉務實的形象世界著名,在埃森哲政府效率排名上連年居世界前三,國際透明組織政府廉潔排名2010年世界第一,2011年世界第五。新加坡也并非我們常說的“高薪養廉”,公務員分等級定工資,一級公務員年薪36萬新元,與世界銀行行長、美國總統收入持平。二、三、四級公務員依次遞減,大多數三、四級公務員及法定機構工作人員工資水平也就三四千新元,以購買能力衡量和我國國內公務員待遇相當。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高效、清廉,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公務員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加上公務員選拔程序嚴格,公務員隊伍,尤其是高等次公務員素質較高。二是實行嚴格的年收入申報制度。公務員接受下屬及其他人的禮物及娛樂邀請不能超過50新元,否則須上交。三是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公務員級別可上可下。四是透明高效的電子辦公系統,新加坡沒有紅頭文件,報紙刊登,官員所言,即為國家政策,各個部門必須執行,也沒有國內的吃拿卡要現象。公眾申請執照等許可事項,均不用登門,實行網上申請,當事人與公務員不需要見面。在新加坡干什么事都不需要送禮、請客,人皆使然,習以為常。
新加坡政府總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高瞻遠矚,超前謀劃,能夠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交通堵塞是世界難題,早在20年前,新加坡就圍繞優先發展道路交通還是軌道交通展開調查,歷時9年,最終確定軌道為主、公交為輔方案。在新加坡街道上除商業區及住宅地,很少看見步行的人,也沒有非機動車及行人道,很難看到人車混雜的場面。道路交通上,新加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控制個人購車,出臺擁車證政策,擁車證限額公開拍賣,如今擁車證已炒到8萬新元之多。也就是說,公民買車除車價外,還必須先支付8萬元擁車證和6萬元左右的各種手續費,兩項費用相加14萬新元,相當于人民幣70多萬元,比車價還貴,所以更多的人選擇公交和軌道出行。道路設計上更多地劃定單行線,實行繁華路段易堵時段電子收費,有效地緩解了交通擁堵問題。
穿梭于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成片的沒有圍墻的樓宇和住宅樓,這是政府統一建造、民眾優惠居住的組屋。少數有保安、圍墻及電子感應門的樓房和公寓是當地的商品房。現在85%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組屋里,幾十年來,政府成功地建造了80萬間以上的組屋,協助九成的住戶購買了屬于自己的屋子。這是新加坡人津津樂道的惠民美事,也是新加坡政治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更是全世界公共住房政策成功的典范,新加坡也因此成為全球居民擁有住房率最高的國家。
縱觀世界各國,在社會保障的最初目標設定方面,大多數國家首先關注和解決收入性保障問題,新加坡政府則將其定位在“居者有其屋”上,這是由新加坡的國情所決定的:第一,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第二,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面臨嚴重“屋荒”,住房形勢十分嚴峻,當時40%的人居住在貧民窟和窩棚內,能住上像樣住房的人口僅占居民總數的9%;第三,惡劣的住房條件導致公共衛生狀況惡化和一系列社會問題產生,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新加坡把組屋建設上升到國家和戰略層面來推行和實施。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要建設一個居者有其屋的社會。如果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國家將更加穩定。”
成功的組屋政策,使廣大新加坡居民有了歸屬感。他們捍衛祖國領土的勁頭更足,愛國的熱情更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住著豪華別墅、開著狂飆跑車的富豪們視而不見,少了抱怨。雖然新加坡也是貧富不均,基尼系數達到0.4以上的國家,但居民在政府的和煦陽光下過得挺自在,工作得很開心,并沒有太多的仇富現象。這對新加坡的社會穩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新加坡,組屋就是政府給國民發放的最大福利。政府建設的組屋非常受民眾歡迎,它價格低廉,地理位置好,設計合理,適應廣大民眾的需求。只須花一兩萬新元就可住入組屋,政策優惠可見一斑。組屋的買賣非常嚴格,最初只限定在具有新加坡國籍的居民中,后擴大至永久居民,也就是綠卡持有人。
新加坡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加上自身國小民寡、資源匱乏,就像淡水和原料及好多產品均須進口一樣,新加坡快速發展的經濟和高度發達的社會管理同樣需要大批人才和勞務支撐。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新加坡按照人口規劃是650萬人比較適宜,事實上現在只有公民和永久性居民370多萬,且人口出生率只有可憐的1.2%,遠低于平均替代率2.1%,人口呈下降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實施人才戰略、挖掘人力資本就顯得非常緊迫和重要。
“技術移民”在新加坡非常時髦,新加坡優越的創業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吸引著全世界科技人才的眼球,每年都有幾十萬專業科技人才在新加坡優先落戶。除此之外,每年都有一兩百萬外來客工,主要從事建筑、巴士、女傭及護士、企業職員等,來自中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孟加拉等國,有助于維持服務成本低廉。當然,急速增長的外工也使新加坡的公共服務變得緊張,還有語言溝通障礙及就業壓力等問題,都是政府必須出面解決和考慮的棘手問題。
新加坡的教育沿襲英國的教育體制,與西方發達的教育相承。新加坡財政每年教育開支僅次于國防開支,位列第二,占21%以上。每年都會在18周歲的高中生中遴選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得主,送到英美著名大學學習深造,簽約畢業后回國任公務員,確保國家高級公務員始終是精英。新加坡選拔公務員的程序非常嚴格,尤其重視“直升機視野”,即像直升機一樣,能高飛總攬全局,也能走低看局部細節。非常看重個人性格與素質,須有性格證明人證明才能被錄取。新加坡除了世界聞名的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外,還有較發達的專科教育,當地叫理工學院,主要安排應用與實踐導向的課程,成績優秀的可升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當地叫工藝教育學院,提供1—2年的工藝和職業課程,為社會培養專業技工。
新加坡的社會福利政策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總的思路是就業扶貧,濟貧但不養懶。大力推行就業入息計劃,對低收入且能夠勞動的人群推行工作福利,而不是西方一些國家實行的高福利政策。一方面幫助他們提升技能以賺取更高薪金,政府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另一方面獎勵那些愿意找工作且到齡退休后繼續工作的人。他們認為最好的保障是經濟獨立和人格尊嚴,而不是躺在政府身上吃干飯。當然,政府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也實行社會救濟,有高額補助。新加坡的失業率只有2%,全世界最低。在新加坡,你到處可以看到70多歲的出租車司機、公務員退休后再就業的義工,酒店服務員多為50多歲的婦女。
新加坡政府在提供有助于經濟成長和社會穩定的環境的同時,只是小規模地直接參與國家的經濟管理,主要扮演協助私人中小企業發展的角色。門類齊全、日益壯大的中小企業,是新加坡財稅的主要來源,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活力之源。
科技創新是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新加坡共有中小企業15.4萬家,占企業總數的79.3%,勞工占80%,產值占70%,政府針對中小企業有多項協助發展計劃。一是創新贈券。只要企業有創新的概念,就可向國家標準生產力和創新局申請一張5000新元的“創新贈券”,主要目的是鼓勵中小企業與各個創新中心合作,科學地嘗試自己的創新概念。二是由政府和21家金融機構共同提供的200—300萬新元的低息貸款。三是政府提供聘請外國專家費用30%—70%的津貼。四是鼓勵工業研究與發展,政府承擔30%—50%費用。五是政府承擔軟件發展50%費用。六是政府協助開發新市場(包括海外市場),承擔50%的費用。七是凡是在電話號碼薄黃頁上能找到的服務種類或私人機構提供的服務,政府機構及國家儲備金均不參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新加坡的甫田公司,起初只是福建甫田一家老板以家鄉菜肴為主的小餐館。在公司發展的各個關鍵時期,政府官員總會主動上門幫助設計品牌、注冊商標、拓展市場,更有各種貸款與津貼相助。在新加坡國家標新局的幫助下,公司只用了10年時間,就發展成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著名餐館品牌,并在馬來西亞開設了連鎖分店。
開放優惠的財稅政策使新加坡成為廣大中小企業主喜愛的創業樂園。所有公司都沒有營業稅和增值稅,而只對利潤征以17%的公司所得稅,且利潤中扣除工業建筑物和機械設備的20%—25%成本,電腦及辦公自動化、培訓員工以及控制環境污染的設備更全部扣除。個人所得稅采取累進稅,可扣除部分包括個人勞力所得,無業配偶及子女、老人贍養費,公積金及個人進修費等,減去可扣除部分后2萬元/年收入以上征稅。此外,還對新興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總部、創新優惠企業實行15年免公司稅、10年低稅等大幅優惠。
中小企業員工的素質高低決定企業的命運。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招攬人才、培訓員工。其中,企業待崗和低技能公民接受新技能培訓,可獲得90%課程學費津貼,并可獲4元/小時的生活費補貼。中小企業組織員工通過勞動力發展局授權的課程或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的課程培訓,可獲得90%的課程費津貼,企業可得到每小時7.5元的缺勤薪金補貼。向企業征以每名員工一次性月工資2.5‰的技能發展基金稅,加上政府90%以上的培訓津貼對員工進行強制性培訓。鼓勵企業招攬大中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政府為企業支付50%以上的大學生月薪和津貼。政府資金起著四兩拔千斤的作用,為企業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