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峰 盛莉 孫濤
【摘要】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準確和培養模式合理,才能培養出符合自動化學科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本文結合山東輕工業學院輕工業行業特色討論了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主要從學業和高端就業指導辦法、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創新、教學方法改革和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自動化;高端就業;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
一、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我國的自動化專業最早源于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首批設立的專業之一“工業企業電氣化”;第一次正式被稱為“自動化”專業是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而到了今天,全國設有自動化專業的高等院校已發展到200余所。山東輕工業學院自1978年建校起就開設了自動化專業,截止到2011年已經有30屆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就業于自動化技術涉及的各個領域內,從事著技術、管理和營銷等與自動化技術相關的多種工作。尤其是在與我校輕工業特色緊密結合的造紙、釀酒等行業中,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發展,人才培養的競爭也逐步升級,已從國內轉向全球范圍內,這勢必對我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創新。如何增強我校自動化專業的特色水平,已到了迫在眉睫的關鍵時刻。根據我校高水平工業大學的辦學定位,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培養質量為根本,以強化知識、能力、素質為核心,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靈活性。在自動化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過程中,要根據畢業生的出口方向來設置課程,要結合輕工業行業的特色來進行實踐實習,自動化專業要根據專業特點、條件和社會需求,構建多元化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研究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模式探索
(一)學業與高端就業指導
對本科生進行學業與高端就業指導是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具有博而精的現代知識體系與國際化素質、扎實的職業訓練與追求卓越時代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來的管理辦法。
學業導師都選自各專業的教學學術崗位,具備一定的專業特長和相關專業課題,學生和導師可根據自己的學業需求進行雙向選擇。學業導師在學生一、二年級時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端正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精神;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學術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研和實踐能力。
在學生三、四年級時,學業導師應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設計,確定就業出口方向,制定學習計劃,組織或指導學生積極參加考研、考公務員、留學等高端就業或自主創業等方面的輔導和培訓。同時,在學生四年級時,學校還為學生聘請校外的學業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對學生進行就業、職業等“出口”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把握職業崗位的前沿問題,主動調研本專業及學科發展情況、社會人才需求及就業環境要求,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就業政策與信息,幫助學生找到就業崗位。
(二)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創新
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應具有寬厚且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優良的綜合素質。在必修課的設置上應該依據“少而精”的原則,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而在選修課設置上采取“多而寬”的方式,增加選修課的學分比例,同時放寬選課范圍,允許學生跨院系、跨學科選課,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允許學生跨校選課。教學計劃要柔性管理,學生就可以獲得較靈活的專業方向,在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得學生既有專業性又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三)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目前多數高校中對本科生的教學模式依舊是“一言堂”,老師在課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或者記,而且現在基本采用多媒體授課,課堂容量大,學生在課上基本無法完全理解內容,更無法與老師就問題進行討論,也就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若要避免“一言堂”的教學效果,就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徹底改革。
首先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把教學方式多樣化,個性化,實施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問題式、討論式、參與式等靈活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被動聽課轉化為主動聽課,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甚至在某些環節或內容上,讓學生來講課,學生會在準備講課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學習和理解,激發學習熱情。
(四)校企合作的加強
把自動化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技術主導型”就應該有鮮明的行業特色或者與地方經濟實際需要為背景,與企業之間加強聯系和合作。為實現學校提出的學生要高端就業的目標,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也應是多樣化的。
首先,讓企業參與到我們的專業設置中,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的安排也應該與時俱進,符合企業需求。同時,對于實踐類課程的設置更需要企業的參與,邀請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到學校任教,承擔實踐性強和按企業要求增設的相關課程,促使相關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能夠及時地在高校教育教學和企業中得以交流與應用,從而也可以促進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建設。
其次,高校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或者脫產進入企業生產一線。讓高校教師進入企業,首先便于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識、先進技術,把深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學水平;其次,專業教師可在生產管理一線實踐中,及時發現和了解企業存在的技術隱患和企業提出的高新技術項目和技術難題,便于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研究開發,幫助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的技術服務,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三、結束語
通過學業與高端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改革和加強校企合作等方法對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符合學校對“應用技術主導型”培養模式的定位,同時符合社會對自動化人才的需求標準。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和推廣,將為學校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將會對學校正在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工作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