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鵬
【摘要】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更是聲音的藝術,它的存在是依賴于聽覺。而色彩則需要通過視覺完成。把音樂與色彩聯系在一起,從表面上看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音樂與色彩的關系是密不可分,可以說音樂的魅力來自于色彩。本文從音樂的內涵和色彩的外延兩個方面進行梳理,試圖尋找出音樂與色彩兩者之間的關聯,描繪出人腦映象中的音樂色彩。
【關鍵詞】音樂;經驗;意象;色彩
一、前言
音樂,首先有音才有樂。而所有“音”的發聲體,其所發之音都與眾不同,即人們常說的“音色”。特別是在管弦樂隊中,有許多具有鮮明音色特點而又不屬于常規管弦樂隊中的樂器,被用于樂隊編配中時,常以“色彩樂器”作相對稱謂,如吉他、薩克斯管、木琴及其他只用于民族民間樂隊的樂器。此時,音樂與音色是一對密不可分的連體兄弟。
最早提出音樂與色彩有聯系的是17世紀德國人A·基歇爾。他在著作中提出:音樂是光線的模仿,二者是可以互為表達的。
馬克思與恩格斯也曾在談論藝術時強調說:“彩色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確實,色彩不僅僅只是在繪畫中才得以體現,在戲劇、舞蹈、電影、詩歌及小說等這些藝術形式中,又有哪個不是試圖通過色彩來加強自身美感的呢?音樂更是如此。
二、音樂、色彩的自然關聯
筆者曾讀過一篇作文,作文是這樣描寫大自然的色彩的:“雪白的隆冬,嫩綠的新春,火紅的盛夏……沿著美的蹤跡,我稚嫩的心又融進了金色的秋天。
秋季的天使穿著薄如蟬翼的秋霧涼衫,來到了大自然。她趁著大地還來不及疊起天使饋贈的霧衣,就揮動神筆,將赤、橙、黃、綠、青、藍、紫融為一氣,而后一往情深地揮灑在萬物之上。當霧退云消,初升的朝陽驚奇地發現:哦!迎接它的,竟是一派赫然金黃!”
很顯然,這篇作文是描寫大自然色彩的,這種色彩是通過人的視覺直接感受到的,與音樂的色彩完全不同,因為音樂的色彩是要用“心”才能捕捉的到。
本文所說的色彩一詞是借用于美術領域中的名詞,而不是在講述有聲有色的音樂。音樂的色彩是憑借人的想象力和一種對音樂的釋別力,或者通俗的說是依據個人的生活經驗而獲得的一種意識層面上的對色彩印象的再現。它遠比經過視覺過程所得到的色彩要來的更加抽象、更加豐實,這是因為音樂的色彩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音樂家在創作時運用調式、調性、旋律、和聲節奏、節拍、速度、配器和模擬等眾多音樂表現手段,來描繪和增加音樂色彩,從而突出音樂形象的變幻,使人們通過這種色彩而獲得音樂的美感。
三、音樂與色彩的關系
關于音樂與色彩的關系,早在數百年前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科學家牛頓認為:八度之內的七個音Do、re、mi、fa、sol、la、si相等于赤、橙、黃、綠、青、蘭、紫。還有人發現在一個八度的七個音中,它們聲波頻率的比例,同相應的光波頻率之間七種色彩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這些論理依據很好的詮釋了聲音和色彩之間確實存在某種內在的關聯。
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勞作和對宇宙的不斷認知過程中,由于發現或者是感知、意象到音樂與色彩之間存在著某些內在的必然聯系,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適用于人們感知的音樂色彩創作規律,即通過音樂表現出不同色彩的表現手法。這一規律從總體而言,紅色能給人熱情奔放的感覺,藍色則能使人安靜憂郁,紫色讓人感覺代表高貴神秘。因此,作曲家通過熱烈的音樂表現出的是暖色調色彩范疇,如紅色、金黃色、粉紅、五彩等;悲傷的音樂表現出的是單一色系,如黑色、白色、灰色等;大氣的音樂表現出富貴的色調,如紫色、黃色、橘紅等。而輕音樂所釋放出來的則是清淡的顏色,如綠色、蘭色等。
當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法對人們發生作用時,人腦根據許許多多的輔助條件的復雜協作,如地域、民族、文化等等必要的諸多因素共同參與,色彩便在人們的意象中產生。
四、音樂色彩是人腦經驗的再現
從音樂中感受出色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腦運動過程。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主要依賴于聽覺。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欣賞音樂時往往因為欣賞者的知識面、文化特性、生活閱歷、音樂水平、欣賞能力,以及年齡、民族、國籍、階級等因素的不同,決定著人們對音樂色彩認識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對于音樂色彩的敏感性因人而易,有甚者還會隨著心境和身境的不同,從而對同一作品的音樂色彩的理解產生細微的變化。這就是音樂彩色的抽象之處,也是它與美術色彩的最大區別。例如,當我欣賞俄國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組曲中第六小曲“兩個猶太人”時,由于民族的不同,使我們對音樂形象的辨別易發生偏差。首先,音樂中運用吉卜賽音階暗示人物的民族特征,再用強有力的五度音調、頻繁的休止符和保持音的不斷奏出,構劃出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刁著雪茄煙,趾高氣揚、妄自尊大的傲慢神態。而后又用較弱的高音奏出顫音的反復及蜿蜒下行,表現了猶太人在富人面前,不寒而栗的寒酸神態。對于這種表現形式,在中國往往會被人們理解為相反的意思,因為中國勞動人民的形象,永遠是高大的、正義的,并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恰恰相反,用較弱的高音奏出顫音的反復及蜿蜒下行,卻經常用來表現那此油滑的、奸詐的、賊眉鼠目、心懷鬼胎的反面人物形象。由此可見,在一個音樂作品中,其音樂形象在人們欣賞過程中,并非是一層不變的,有時可能與原作者的創作意圖相差甚遠或者相背離。
五、結束語
音樂的創作過程即是音樂色彩的發展變化及運用過程。音樂作品的形象塑造常供助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形象,情緒特征等作為創作的切入點,以便于引起人產的聯想,進而產生情緒反應。人們無論是描繪晨曦微露、百鳥爭鳴,還是展示狂暴雨、風土人情。上至天堂下到地獄,訴說愛情、刻劃動物、昆蟲世界,可以說音樂色彩無所不及。每一首優美感人的樂曲,者是音樂“畫家”的匠心所至。
在音樂作品中,不論是古典樂派還是浪漫樂派,也不管是標題音樂還是非標題音樂,音樂的表現力的強與弱,均取決于音樂形象塑造成功與否,而音樂色彩的運用又直接影響著音樂形象的塑造。因此,音樂的魅力來自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