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青玉
摘 要: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以真實的工作過程集成和融合,并按學生學習規律,系統科學地將其教學化,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農產品貯藏技術》課程內容體系。學習情境的設置、排序與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
關鍵詞:農產品貯藏技術;工作過程;學習情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但采后貯藏技術落后,采后損失率高達25%~30%,這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為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各高職高專學院開設的食品加工技術、園藝技術等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均將貯藏及相關技術設立為核心內容。同時,根據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要求及行業的技術標準,結合原有學科體系中的果蔬貯藏學、采后生理學等學科知識,開
發形成了新的《農產品貯藏技術》這一學習領域。
《農產品貯藏技術》如今已是高職高專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園藝專業、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目標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農產品貯藏技術、貯藏方案編制與執行等專業能力;掌握計劃決策、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提升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社會能力。最終達到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以提升的總目標。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體系
1.課程內容體系設置的思路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以真實的工作過程集成和融合、按學生學習規律,系統科學地將其教學化,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
由實踐專家為主組成的專業技術指導委員會在調研之后,明確本課程面向的四大工作崗位群,即農產品監管機構、現代農業企業、農產品流通領域、食品加工企業。歸納出了這些工作崗位群的六個主要具體工作項目,分別是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采后生理指標測定監控工作、農產品采收工作、采后商品化處理與運銷工作、農產品貯藏管理工作與設施建設工作、農產品貯藏方案設計與實施。對各工作項目的工作對象、工作手段、工作場所、工作技能做分析、分類。即工作項目中要求的六個主要工作技能則設置為六個學習情境。
2.各學習情境的相關性
如圖1所示,六個學習情境分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采后生理指標監控技術、農產品采收技術、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貯藏方案制定與實施。六大學習情境既相對獨立,每一個情境均可完成一項真實的工作任務。同時,六大情境又相互關聯,彼此組合可完成更多復雜綜合的工作任務。
3.學習情境的載體設置
每一個情境都選擇了真實的工作任務,以真實工作過程為基礎,經科學、系統的教學化處理后形成教學內容(如下表)。
學習情境的載體設置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以柑桔、葉菜的質量安全檢測為載體;采后生理指標監控技術以番茄采后生理指標監控為載體;農產品采收技術以葡萄采收為載體;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以香蕉、梨的采后商品化處理為載體;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以蘋果、馬鈴薯的貯藏保鮮為載體;貯藏方案制訂與實施以各小組自選產品貯藏方案的制定為載體;每一個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可操作、可遷移、可范例。同時,每一個情境都有與工作項目對應的學習任務與重點。
4.學習情境排序
六個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低級到高級順序排序(如圖2)。同時又是包含式遞進關系。后期學習情境的開展將應用和拓展前期學習情境中已包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如早熟梨的采后商品化處理這一工作任務需要應用前面已學習的采收技術及品質鑒定技術。獼猴桃氣調貯藏需要綜合采收、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理指標監控等知識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前期由教師全面指導完成項目,教師指導成份逐次減少。學生主導作用則逐漸增加,最后過渡到后期由學生獨立完成全部工作過程。通過完成漸次復雜的工作任務,不僅強化了專業知識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信息等方法能力得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等社會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增強。
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實施環境的構建
為將這一工作過程教學化的課程真正實施,教師在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材等多方面做出了努力,使學習與工作一致性高,有效落實了學習情境的設置。
1.課程實施對像分析
高職高專學生兩三年后畢業將走向社會,他們發展需求急切,興趣高,但學習難度較大,主要是因為較排斥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綜合能力待提升。這對教學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學團隊的教師要求為雙師型教師,具有相關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并具有企業實踐經歷,參與過多項企事業農產品貯藏及相關工作項目。
2.實驗實訓條件
以真實的工作環境為基礎,構建教學實訓環境。改善實驗實訓條件,在校內的農產品貯藏技術實訓室、果蔬冷藏保鮮氣調庫、食品安全檢測中心、教學做一體化教室,擁有與企事業單位相當或超前的先進設施、設備、儀器。布置與建設與真實的工作單位工作環境的一致性高,大大縮短了學生適應新工作環境及崗前培訓的時間,深得用人單位好評。
3.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實施過程中在純粹講述的教學方式基礎上,不斷嘗試新的方式,以改變學與教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則成為學習的引導者。以項目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輔以引導文教學、情景教學等多種方法綜合應用。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獨立地進行計劃工作,并得到具體的成果。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職業道德、團隊精神、溝通能力等社會能力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4.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改進傳統學習考核方式,加重了討論、實訓操作、項目的比分,實訓操作包括學生能獨立完成基本操作項目和部分專項項目、創新項目的操作。項目評分則是根據教學項目完成過程、成果、項目報告、小組分工進行評分。在評分比重上注重技能水平、創新能力的比例。形成過程評價與多方位綜合職業能力評價結合的考評系統。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的特點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基于工作過程的《農產品貯藏技術》已形成“一條主線、四個面向、五個對接”的課程特點。
一條主線: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將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這一主線貫穿于整個課程實施之中。
四個面向:指課程設置與現代農業、農產品流通業、食品加工業以及農產品監管機構四大工作領域密切相關,學生就業面廣、
專業對口率高、就業質量高。
五個對接:有效將專業設置與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對接起來;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設置,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與檢測、流通、商品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對接;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有效地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也將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且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讓學生在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多方面成長,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關于課程開發的課程設計”課題組.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北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趙昕.工作過程知識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7(7):23-25.
[4]王麗瓊.高職《果蔬貯藏與加工》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高等職業教育,2011(8):23-25.
[5]龍超安,鄧伯勛.《園藝產品貯藏運銷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2008,14:29-32.
[6]吳全全.學習領域:職教課程內容重組的新嘗試[J].職教論壇,2004,18:61-62.
(作者單位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