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寶元
近期,筆者有幸參與了由教育局和教育學會聯合組舉辦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大賽,參賽選手代表了各校的教學水平,也反映出他們對新課標理念下課堂教學的積極思考、大膽嘗試與探索創新。筆者全程跟蹤并參與了本次大賽,深感受益匪淺,也深受啟發。然而掩卷深思,對新課標下的中學物理教學究竟何去何從,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課堂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理念決定著課堂教學行為,決定著課堂組織形式,更決定著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參賽者的課堂教學面目全新,讓人感到一種時代氣息。首先,每一位參賽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除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確定了情感目標及德育目標。其次,教案明顯備出了師生互動及講、評、議等環節,備出了探究性學習的方向和預期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模式
本次賽講內容為高一物理教材中“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高二物理教材中“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應”,從難易程度的定位上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整個高中物理的核心內容,是重點又是難點。“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應”雖不屬于重點內容,但不易被學生接受和認識。而每一位選手卻能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展示全新的教學內容,主要突現為:
1.“情景—問題—活動”的教學模式,喚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性和學習興趣
例如:“多普勒效應”教學中:
情景1:鳴笛的汽車從校外疾馳而過時,你能否從汽笛聲中判斷出汽車是靠近還是遠離?
情景2:當你坐在疾馳的汽車上時,你能否從聽到的汽笛聲中判斷出汽車是在超車還是會車?
教師邊講述邊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際,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提出問題。
問題1:你是怎樣判斷的?
問題2:聲音變化的實質又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先獨立后合作,先思考后評議,最后教師點評歸納。
……
這種按照“情景—問題—活動”的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組織形式,對完成本節教學內容起到了先導作用,特別是像這種教學要求不高,但又必須讓學生知道并掌握的相關內容,更顯得精彩。
2.“多媒體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
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展示了形象、直觀的物理模型,呈現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中,選手們用動畫的方式展示了兩輛汽車相撞的物理情景,驚險,劇烈的場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及其特點,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3.“科學探究”與“實際取舍”的整合模式
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為了探究加速度,質量和力之間的關系,選手改變了課本中的實驗裝置,采用上下雙層導軌實驗,不僅使實驗更為直觀,同時為準確測定兩小車各自的位移提供了方便,從而順利得出:“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這一結論。在“牛頓第三定律”教學中,選手在條件允許時,改變課本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探索實驗,既有效完成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和思維的習慣,可謂“一箭雙雕”。事實證明效果良好,被認為是本次大賽的一個亮點。
4.“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整合模式
當今社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科學的整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素養,不僅是對具體科學的傳授、現象的羅列,而且要求我們更應挖掘教材,寓人文精神于自然科學的探究之中。這種模式在本次大賽中屢見不鮮。例如:在“波的干涉”中體現出微粒說和波動說的對立是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的,也符合辯證法思想。
三、課堂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在看到參賽者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刻的認識到現行教學中,特別是伴隨新課標的實施,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主要有:
1.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誠然,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在整個大賽中,盡管新課標理念自始至終貫穿在教學中,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有新的突破。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的方式方法。畢竟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知識本身有承前啟后的過程在內。教學過程要求教師把人們長期積累的知識和對自然規律的重大發現,按照學生的一般認識規律以及物理學科的特點加以組織整理,再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地加以講授,讓學生去認識并學習,既可以節省學生的時間,同時也能讓學生學習少走彎路,且有信息傳輸密度高,知識容量大的特點,特別是對經典物理理論尤其如此。所以,課堂創新要有“度”。
2.多媒體與實驗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豐富了物理課程資源,突破了傳統課程的狹隘性,突破了時空局限性,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極大限度地拓展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所有的信息資源都不能代替實驗。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大多數信息資源是人為因素形成的,甚至有虛擬成分在內,它不能完全再現規律的本質。而物理實驗以其獨特的手段揭示自然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是人們根據研究目的,運用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儀器,人為的控制或純化某種自然過程,使之按某種進程發展,同時在盡可能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觀測,以探求該自然過程的本質。另一方面,信息常常是被動的等待現象按照設定的進程發展,而我們僅僅對過程進行記錄和應用。特別是實驗的實際操作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是其他任何媒體都無法替代的。
3.投影與板書的關系
投影儀與物理教學的整合,既節省時間,又帶給學生視覺上上的沖擊,但它不能代替黑板。原因是:一方面,教師板書能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時間。另一方面,板書過程是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體系和建立知識結構網絡的過程,同時板書作圖還能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特別是規范幾何作圖。
當然,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確與否尚待進一步研究,而伴隨新課標教學的深入開展,中學物理教學究竟何去何從有待于廣大中學物理教師深入思考和研究。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靜寧縣威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