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筠
11月中旬,與本校兩位老師共赴杭州參加“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感謝學校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機會,現將自己外出的點滴感受匯報給大家。
短暫地從“兩點一線”走出,從瑣碎、繁忙的教學、班務中走出,我們這些顯然無法修煉到淡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凡夫俗子竟興奮、激動得像個出游的孩子,這種情緒一直持續到坐在浙江大學華家池畔的逸夫體育館里。和著初冬的風,沐浴著言語的陽光,或低柔親和或磁性渾厚的嗓音在耳邊響起,最美麗的場景也紛至沓來,而思緒卻不再飛揚,嘴巴也無法感慨,因為飛揚和感慨都需要思索,而恰恰在此時,我失去了思索的能力,唯有沉溺在課堂中,沉溺在記錄中,貪婪地想要不漏掉一個起承轉合,不漏掉一個字,漸至第二天、第三天,目睹了不同的風采,領略了不同的風格,才漸慢了手中的筆,開始比較、開始交流、開始思考……
因而我的匯報也分為兩部分:沉溺和思考。
一、沉溺
四天的聽課學習,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這么多站在語文教學頂峰的名師、大師,聆聽著他們的慧語,感受著他們的睿智,欽佩著他們的底蘊,留在心底的是沉溺,是感動……
1.最感動的——于永正老師
看到接近古稀之年的于永正老師,看到他滿頭的銀發,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敬仰他返璞歸真的大象無形,敬仰他對小語的熱愛、執著,更敬仰他不懈追求的精神。“簡簡單單教語文”是于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追求。他執教的作文課上,切切實實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繁瑣的分析指導,沒有牽強附會的拓展,以本色語文告訴我們語文課就是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定教,讀寫結合,要夯實基礎,還語文以本真、以寧靜!我記錄的筆幾次拿起,又幾次放下,對這樣一位老者,我只有在心頭深深地鞠上一躬。我想,語文老師就該是這樣,教育不是我們的謀生手段,而是我們的生活本身。行走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有夢不覺人生寒。
2.最震撼的——竇桂梅老師
竇桂梅老師執教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帶給我們充滿人文魅力的語文課堂!在竇老師富有感染力、生命力的長達14分鐘的開課引導讀中,孩子們體驗、感悟、交流著,語言漸漸地天然去雕琢,情感漸漸地水到渠自成。視覺盛宴、精神大餐中,學生和聽課老師都深深地沉醉在朗讀中,沉醉于文字,沉醉于繪圖,沉醉于溫暖的父子情感中。我記錄的筆寫下:原來,朗讀也可以如此打動人心;原來,文字也可以如此美麗,讀書吧,親近文字吧。我們的眼,被深深牽引;我們的心,被久久溫暖。忘了技巧,忘了方法,忘了所有的條條框框,唯有傾聽,唯有感動。我想,語文老師就該是這樣,對文字充滿熱愛,在語文教學中綻放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
3.最喜歡的——王崧舟老師
王崧舟老師的一人同課異構《與象共舞》。之前也聽過多人同課異構《去年的樹》和安排在他之前的兩人同課異構《狼牙山五壯士》,總是在比較中輕易地感受到心的傾向。這一次,仍然是有比較,心卻被兩者深深地俘獲。我記錄的筆寫下:磁性的嗓音,引領我們靜下心來,聆聽授課;儒雅的風范,引領我們在心悅誠服中思考文字、思考語文。靜心默讀、動情誦讀中語文味撲面而來;品詞品句、咬文嚼字中,品讀味濃郁飄香;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中書卷味彰顯文化底蘊。課上,王老師渾厚的男中音時而激情澎湃如波瀾壯闊,時而如傾如訴似涓涓細流,潤物無聲中牽引著每一個孩子、每一位聽者的心。如詩的教學語言,如畫的教學風格,學者的教學風范,大師的文化底蘊,使得王崧舟老師更像一條蕩漾在西子湖畔的木舟,載著我們進入如詩如畫的課堂,引領我們體會如詩如畫的語文,更讓我們看到船上的那個掌舵手,是一個才情橫溢的詩人,一個駕馭語言的大師,一個調控課堂的“奇才”。我想,語文老師,就該是這樣,帶著一顆詩意而敏感的心去牽引學生的心,為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而推敲苦吟。
什么是大師?大師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淺顯、最簡潔的語言表達研究成果的人。在這次的學習中,我接觸了這么多的大師,他們各有所長,但卻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我國經典文化、對文本文字的深度解讀。如果說他們智慧、靈性的課堂教學中點撥指導學生不留痕跡,我們還可以模仿、借鑒的話,那么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語文素養,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潤物無聲和智慧,卻是我們學不來的,那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長久的積累,需要慧根的感悟,需要我們駕著閱讀的小船在書香的海洋中浸潤。
二、思考
聽名師名課,聽時激動,想著感動,回去后一動不動,顯然背離了學校“走出去”的宗旨,不斷地聽課評課、研討學習,卻不見進步,顯然丟失了琢磨、思悟的教研本質。在旅途失眠的夜晚,在返回的飛機上,直至動筆的今天,從沉溺中走出的我都在久久地思索:詩意簡單的語文,美妙動人的文字,為何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卻無法輕松,為何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高耗低效,為何我們語文老師總是遭遇事倍功半的尷尬境遇?回味品下的“心靈雞湯”,心中纏纏繞繞、滿滿當當,卻理不出個條條框框,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只留下一些記憶碎片和片言只語,在這里與大家分享,唯求不辜負這次參會的機會,力求讓自己學有所獲!
1.博觀約取,走“低碳”之路
書本每一篇課文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包,網絡的相關鏈接和信息資料更是數不勝數。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挖掘,教師的文本細讀,精心設計,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在“細心備課,認真教研”的外衣下,過度開掘,一概呈現,怎能在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中保證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備課所得,全盤托出,學生又如何自主學習,自己解讀?這時候,我們需要“博觀約取”,不管是教學資源,還是講問分析,都應做到減肥、消腫、脫水、瘦身、減排的“約取”,“約取”不僅是少取,更是慎取、精取,“取”不在其多,而貴
其精。
2.聽說讀寫,還語文之道
語文教學講究技巧、要有創新是無可非議的。但所有的技巧運用和創新探索都應當真實、扎實地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服務。單純地為求“教學出彩”而采用種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形式,無疑會給人留下不扎實、不樸實的印象。這時候,我們需要回到“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之路上來。學生是在聽話中學會聽話,說話中學會說話,閱讀中學會閱讀,作文中學會作文的。語文教育離開了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無異于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3.浸潤熏陶,傳承文化
顯而易見,名師、大師的課堂,始終彌漫著一種文化氛圍,彰顯著一種文化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教化的民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民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語文教學更是擔負著傳承文化的任務,而文化的傳承絕不僅僅靠耳提面命,更是靠一種浸染、一種熏陶、一種潛移默化,正所謂“文化文化,以化成天下”!要完成這樣的任務,語文老師就應憑借讓人怦然心動的語言、回環起伏的流程、抒情優雅的音樂,精心創設情境,喚醒學生情感,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被情境感染,被內容陶醉,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樣的課堂,自然會形成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文化的傳播有一種滲透的力量。課堂營造的文化氛圍,會產生一種神秘的力量。像水在土地里緩緩流淌一樣,先慢慢浸透一片,然后再浸透一片,逐步蔓延開來,形成一大片濕地、水澤,最后形成一片汪洋。這種不斷蔓延的張力、這種力量一開始可能在某些領域顯現,然后不斷向相關的領域拓展、蔓延,最后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力量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潮流。如果我們能用文化的視野解讀教材,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尋求知識、文化傳統、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之間的聯系,舉一反三、由點及面,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文化素養何嘗不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呢?
最后,將詩人食指的《相信未來》截取一部分獻給大家: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淚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是呵!相信未來
這是最溫暖的手臂
是啊!相信未來
這是最迷人的色彩
我們的班上或許有年級成績最不理想的學生,有最調皮搗蛋的學生,我們總是為繁瑣的班務糾結著,我們也傾力付出,卻也總收獲挫敗,我們每日拖著疲倦的身子走進家門時都在心里對自己說:“再也不這樣拼命了。”可是第二天跨入校門,我們不是又回到了昨天的自己嗎?我們總是在心里對自己的家人虧欠著,可卻一次一次控制不住地把工作中的許多情緒發泄在他們身上,我們總在周而復始的勞作中埋怨單調、埋怨累極了,可是從來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們總是把淡定掛在嘴上,說好了不為學生動怒、生氣,可是從來沒有真正在行為上、在內心里放下學生,我們的青春年華,正在一點點溜走,可是我們從不后悔,因為我們走在語文的路上,因為我們相信——未——來。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