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剛 肖修平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婦科常見病,約1/3 的更年期婦女出現此綜合征,其中多數可自行緩解,10%~25%的婦女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需要治療。西醫治療本病目前多采用激素療法,雖然取得一定療效,但其副作用大,復發率高,目前全面推行為時尚早[1]。針灸及耳穴貼壓治療本病臨床報道逐年增多。本研究采用耳穴貼壓與針刺治療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并進行了系統療效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 例。治療組平均年齡(49.23±4.98)歲,平均病程(1.96±1.28)年,烘熱汗出48 例,心煩易怒29 例,頭暈耳鳴25 例,心悸失眠19 例,月經紊亂21 例,屬更年期自然絕經者24 例,因人工絕經(包括子宮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或卵巢囊腫切除一側附件者)3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9.09±5.18)歲,平均病程(1.98±1.40)年,烘熱汗出48 例,心煩易怒30 例,頭暈耳鳴26例,心悸失眠19 例,月經紊亂20 例,屬更年期自然絕經者26 例,因人工絕經2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2]圍絕經期綜合征診斷標準,并結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 輯)》[3],全部病例均排除高血壓、冠心病、生殖器腫瘤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疾患。陰虛型和陽虛型的分類標準參照《實用中醫診斷學》[4]。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1)針刺:主穴取心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均雙側;配穴取內關、神門、太沖均取雙側加氣海;證屬陰虛型加肝俞、太溪均雙側;陽虛型加雙側脾俞、關元。常規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30 min,中間用小幅度捻轉手法行針1 次,每穴10 s左右。1 次/d,針6d,休息1d,連續4 周為1 個療程。(2)耳壓:針刺完畢后進行。主穴取腎、內分泌、皮質下、交感;配穴取神門、對屏尖,證屬陰虛型加肝,陽虛型加脾。選用中藥王不留行籽,顆粒大小適中且飽滿者,和正方型(0.6 cm×0.6 cm)醫用膠布。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后,將王不留行籽置于膠布上,對準穴位貼緊,并稍加壓力,使患者感到酸痛、麻脹、發熱感。貼壓耳穴后,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5 次,每次每穴按壓時間應不少于15 s,以使耳廓發紅發熱為度。兩耳交替,3 d一換,2 次/周,中間休息1d,連續4周為1 個療程。
1.3.2 對照組 主穴取心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均雙側;配穴取內關、神門、太沖均取雙側加氣海;證屬陰虛型加肝俞、太溪均雙側;陽虛型加雙側脾俞、關元。常規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30 min,中間用小幅度捻轉手法行針1 次,每穴10 s左右。1 次/d,針6d,休息1d,連續4 周為1 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5](1)痊愈:治療后烘熱汗出、頭暈耳鳴、心煩易怒、心悸失眠4 項主癥全部消失,停藥1 個月后未復發者;(2)顯效:治療后主癥基本消失,但停藥1 個月后未復發者;(3)好轉:4 項主癥有1~2 項消失,其它稍有改善,停藥后個別癥狀又復發者;(4)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稍有改善,停藥后又復發者。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與同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圍絕經期綜合征在祖國醫學中屬“經斷前后諸證”、“臟躁”、“郁證”、“心悸”等范疇。腎為先天之本,經水之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肝為風木之臟,具有調暢情志,調節氣血等作用。脾腎互資,肝腎同源,且肝氣易郁;女性絕經期前后腎氣漸衰,天癸已竭,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肝氣郁結不暢,甚則化火,故本病的發生與腎、肝、脾關系密切。本病治療根據補腎,調理臟腑,平衡陰陽之治則,針刺取腎俞以補腎培本,足三里以益氣血生化之源,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取之以調補三臟,配心俞、神門安神定志,太沖疏肝解郁,內關、氣海行血通絡,補益元氣,偏陰虛者加肝俞、太溪、以滋補肝腎,偏陽虛者加脾俞、關元以溫補脾腎。耳穴貼壓取腎、肝、脾穴以調整三臟臟腑功能,同時取內分泌調整內分泌系統,皮質下穴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配神門、交感、對屏尖穴加強對植物神經功能的調節[6]。
綜上所述,無論治療前后兩組整體療效比較,還是治療前后兩組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加之耳穴貼壓治療痛苦小,操作簡便,患者易于接受,且臨床療效肯定,將耳穴貼壓配合體針治療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具推廣應用價值。
[1]鞏洋.全面推行激素替代療法為時尚早[J].國外醫學情報,1998,19(5):33.
[2]陳貴廷.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1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7.
[4]鄧鐵濤.實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8.
[5]國家中醫藥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66.
[6]張欣.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