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
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位置的由于腹股溝區缺損而使腹腔內臟器向體表突出后形成的疝[1]?,F今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2],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8 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方面提供相應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8 例腹股溝疝患者,其中腹股溝斜疝74 例,直疝4例。采用隨機單盲的分配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37 例,女2 例,年齡33~69 歲,平均年齡(59.5±11.5)歲;對照組患者男36 例,女3 例,年齡31~70 歲,平均年齡(58.5±12.5)歲。兩組患者性別比、年齡、腹股溝疝類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表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3],聚丙烯單絲編織材料作為疝修補材料,用3.0 可吸收單股縫線作為縫合線。麻醉方式:對所有患者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常規腹股溝疝切口切開腹外斜肌鍵膜,分離腹外斜肌鍵膜一直到腹股溝韌帶和聯合肌鍵,最后分離提睪肌找到疝囊后將疝囊完全游離在疝囊頸部。將精索游離并提起后將腹側疝囊從內環處推回入腹并置網塞,此時務必確保固定好網塞外瓣與內環周圍腹橫筋膜。此后將補片放置于精索后方腹股溝管的后壁處,并在補片周緣與恥骨結節處腱膜、聯合腱以及腹股溝韌帶處縫合數針。并于精索前縫合腹外斜肌鍵膜以及皮膚。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方法進行治療,麻醉及切口同觀察組,于患者切口腱膜的深面上下對其進行分離,充分暴露腹股溝韌帶及聯合腱膜并分離提睪肌進一步游離精索,找到疝囊確切位置后將疝囊完全游離至疝囊的頸部并于內環口處高位縫扎剪去多余的疝囊,然后根據患者疝的大小和臨床的類型不同而分別行Bassini法、Ferguson法或Mcvay法對疝進行相關修補術,一切操作完成后逐層閉合切口。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所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46.13±9.13)min,對照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75.35±9.55)min;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9.35±3.15)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35.25±5.65)d;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有1 例發生補片的排斥反應,對照組患者有5 例發生術后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療后好轉,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表(±s,%)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表(±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平均時間(min) 平均住院時間(d) 不良反應[n(%)]觀察組 39 46.13±9.13 a 9.35±3.15 a 1(2.6)a對照組 39 75.35±9.55 35.25±5.65 5(12.8)
腹股溝疝是由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4],臨床中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腹股溝斜疝是指“疝”從位于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后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臨床中其可進入陰囊中,占腹股溝疝的95%;斜疝又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腹股溝直疝是指“疝”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經內環臨床中也幾乎不進入陰囊,此僅占腹股溝疝的5%。腹股溝疝多發于男性,男女發病率之比較高,同時發病時較右側為多見。近年來老年患者中直疝發生率有所上升,不過臨床中總以斜疝為多見。
對于疝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5],保守治療包括疝帶、疝托、中醫、中藥等,這些方法可以緩解癥狀或延緩疾病的發展,但不能治愈,甚至一些不當的保守療法還會加重病情。而且對于成人腹股溝疝而言其具有不可自愈的特點,故手術治療是成人腹股溝疝惟一可靠的方法且治愈后較少復發。手術方法分為傳統手術和無張力手術兩種手術方法。
傳統手術在治療前要求患者術前、術后禁食,同時術后要臥床數日和進行必要的輸液治療。同時患者術后切口疼痛劇烈、恢復慢、復發率較高。故對于許多臨床中合并有心、肺、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不能耐受全麻或半麻而無法進行手術[6]。
近年來隨著新材料以及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漸漸成為廣泛開展的疝氣手術,它包括開放術式和腹腔鏡術式兩種[7]。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有復發率低、疼痛小、手術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且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目前國內常用的開放無張力疝修補方法主要包括:平片無張力修補法;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法;PHS;腹膜前間隙內襯置片無張力疝修補法4 種。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法給腹股溝疝修補帶來了一項新技術,展示了廣闊前景[8]。開放術式和腹腔鏡術式目前都是國際認可的對腹股溝疝的有效治療手段。開放術式操作簡單快捷,局麻使手術適應證進一步擴大,同時也是比較經濟實惠的一種選擇。腹腔鏡術式屬于微創手術,切口小、創傷小,同時全麻能減輕患者術中不適感,術后疼痛輕,但是費用較高。故在臨床應用時應該同患者進行全面的溝通,由患者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專業醫生給予的相關建議來進行選擇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較傳統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時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術后患者恢復也較快且術后并發癥較少,是腹股溝疝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1]夏仕塘.局麻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42 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2,16(11):1661-1662.
[2]張浩軍.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2,21(3):350-352.
[3]周順見.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療效對比[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7):37-38.
[4]陳照華.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60 例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5):609.
[5]彭海波.傳統疝修補術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并發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0(14):87.
[6]劉衛東.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8):691-692.
[7]陳建國,吳順仙,尹國章.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8):35.
[8]肖光云.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