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強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類結腸及小腸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較為常見[1-2],患病率為5%~25%,主要以慢性或反復性排便功能異常[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IBS的發生也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IBS的發生與職業、感染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4],但目前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本研究通過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探討,旨在為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降低其發生率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2012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年收治的IBS患者56 例作為觀察組患者診斷均符合羅馬Ⅲ標準[5],并排除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選取同期就診的非消化系統疾病患者30 例作對照組。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生活資料、心理因素和臨床資料等4 方面,其中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生活資料包括辛辣食物、油炸食物、飲酒、吸煙、疲勞;心理因素包括長期焦慮、敏感性格;臨床資料包括家族性腹瀉史、胃腸道感染史。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進行回歸分析,并計算歸因系數(OR)和95%置信區間(95%CI)。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在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油炸食物、酗酒史、疲勞程度、長期焦慮、敏感性格、家族性腹瀉史和胃腸道感染史等8 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資料比較(例)
2.2 多因素回歸分析 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油炸食物、酗酒史、疲勞程度、長期焦慮、敏感性格、家族性腹瀉史和胃腸道感染史均為IBS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腸易激綜合征多因素回歸分析
目前國內關于IB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治療研究,關于其發病相關危險因素研究較少。IBS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部分研究認為可能與職業因素、感染、飲食和心理狀況有關[4-5]。周惠清等[5]通過對全國中小學生IBS的發病率進行抽樣調查,并對危險因素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IBS患兒多喜食辛辣和油炸食物,此外,心情煩躁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陳函清等[4]對特定職業人群進行研究后發現飲酒和疲勞是導致IBS高發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油炸食物、酗酒史、疲勞程度、長期焦慮、敏感性格、家族性腹瀉史和胃腸道感染史均IBS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IBS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長期疲勞和焦慮極易導致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機體消化系統功能障礙,而辛辣和油炸食物、酗酒等都是對機體的刺激,降低機體耐受性,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此應針對性預防。
[1]馮俊芬,范磊,李光亮,等.綜合干預756 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8):8-9.
[2]姜莉,武倩.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應用培菲康、得舒特聯合心理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0):110-112.
[3]何宛蓉.腸易激綜合征流行病學研究現狀與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1):83-88.
[4]陳函清,金冠福,潘邦興.化工環境下職工腸易激綜合征患病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5):568-569.
[5]周惠清,李定國,宋艷艷,等.全國城市中小學生腸易激綜合征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