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征收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是打著公益的名義開市場的倒車。
從去年年底開始,以資助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等“無利可圖”的郵政服務為名,國家郵政局和財政部打算每年向快遞企業收至少10億元的“份子錢”。表面上這是以市場贏利補貼公益郵政,實則是以壟斷地位向市場企業重復征稅,嚴重敗壞中國的市場生態。
征稅是嚴肅的法律行為,絕不能拆東墻補西墻想征就征,視納稅企業與納稅人的權利如兒戲。此次試圖征收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打著基金的名號,實則是對民營快遞公司在已有稅收之外的隱性稅收。
中郵集團享受優惠補貼與金融等高門檻行業的準入許可,卻因為承擔了公益服務而成為被補貼的對象。如果中郵集團想享受更多的補貼,也可以,前提是剝離市場化的盈利行業,一心從事公益郵政,為窮鄉僻壤的千家萬戶提供郵政服務,同時徹底公開自己的賬務信息,由人大決定補貼的標準與數額。
中國郵政集團未必肯割去快遞、儲蓄等盈利業務,2012年,中國郵政集團31家地方分公司中唯一盈利的天津分公司盈利22萬元,其余分公司全部虧損,合計虧損51.8億元。由于子公司郵政儲蓄銀行去年取得凈利潤231.2億元,郵政集團仍有利潤逾200億元。
中郵的快遞板塊已于去年成功過會,準備上市。中郵速遞預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中郵速遞物流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營收分別為196.4億元、225.11億元、258.85億元。由于競爭不力,EMS貴為央企“貴族”,仍無法在電商物流等高競爭領域獲得份額,2011年EMS在快遞市場的份額為29.46%,而在1999年市場份額曾一度達到90%以上。EMS還不得不承擔在各偏遠地區進行快遞服務的“苦力活”,為化解壓力,通過監管者國家郵政局與中郵集團的主管上級財政部,收取基金成為毒化對手競爭力的最好方法。
有人算賬說,如果按《征求意見稿》,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快遞企業征收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將達3.6億元左右,約占一季度業務累計收入的1.3%。目前,我國快遞企業利潤普遍在3%-5%,換言之,征收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或拿走企業利潤的25%-40%。一家擬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居然可以從競爭對手身上憑空攫取25%的利潤,并且打著公益的旗號,以監管者的身份為之張目,中郵速遞將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吧。
征收快遞份子民營快遞公司份子錢,將出現兩個后果,一是有更多的民營快遞公司倒閉,二是讓大型快遞公司聯手,共同漲價,把份子錢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為中國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設置更多障礙。
物流難是我國消費行業的一大攔路虎,運輸過程中有重重關卡,競爭壓力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大型電子商務公司不得不自己組織快遞公司拓寬瓶頸,如今舊的攔路虎一只不少,新的更大的攔路虎跳躍猙獰,對于中國新興的電子商務行業、對于所有的零售、批發等行業,都是巨大的打擊。相信中高收入階層的國外消費行為將越來越普遍。
一些動輒拿對己有利的國際慣例說事的人指出,歐洲國家也有征收公益基金 的先例,郵政企業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非盈利邊遠地區,快遞公司理應分擔郵政普遍服務義務。4月24日,亞太速遞商論壇中國首席代表雍虎介紹了征收的前提:歐洲國家在征收基金前先行終止了郵政專營權,歐盟郵政指令和歐盟法院裁定明確指出,基金征收對象只限于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企業,而對沒有獲批經營郵政普遍服務業務的快遞企業及其他物流企業是不征收該基金的。
也就是說,先要打破郵政壟斷,然后再征收基金。打破壟斷,請問中郵集團,劃得來嗎?
以公益名義打擊競爭對手,以壟斷獲得公益服務之外的高收入,同時醞釀在股票市場分羹,居然還有人為這樣的企業、這樣的基金背書,難道想讓中國的市場化徹底倒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