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于2008年10月批準了《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修訂案,并且在2009年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了修訂案的批準書,所以核安全文化建設是我國公民應當履行的必要義務。本文主要從組織與個體角度對核安全文化建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核安全文化;組織角度;個體角度;必要義務
【中圖分類號】:F416.23 【文獻標識碼】:A
核安全文化是近年在核安全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的新概念,它具有開放與透明的特征,它的意義在于使人們能夠真正地了解和意識到核恐怖主義對人類的巨大危害,真正地認識到核安全工作對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核安全文化對于維護國家和企業核安全制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個人和組織而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核工業造福萬民的永恒主題與基本基礎。保證核設施和核活動的正常運行,關系到國計民生,必須要提高工作人員的核安全素質和責任心,樹立防患意識、安全意識和自保意識;另外企業還要切實積極采取各種防護辦法,保證公共環境和工作人員不受核輻射的危害。核安全文化的建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步驟、有程序地進行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應,既要在組織角度上充分認識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又不能放松對個體角度的認識,本文就從這兩個角度入手對核安全文化進行了闡述。
一、核安全文化在國際社會的變遷
核能是二十世紀的重要發現,核能的科學、合理運用將造福于社會,核能與目前利用的其它能源有著本質的不同,核能是通過原子核變化來產生能源的,其它的只是利用化學或者物理變化來獲得能源。比如目前世界上比較常用的能源有石油、煤和天然氣等,它們都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可用資源也在日益減少;另外它們還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煙塵,對世界環境影響巨大,而核能卻不含有此等有害物質。核能能有效地替代石油、煤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既能滿足后代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又能緩解目前社會對資源需求的緊張局面,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人類對核能的利用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順利,也是在曲折中不斷地前進。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核電站在設計上就采用了許多的設備和措施來預防事故的發生,還設計了諸多方案對一旦出現的后果進行限制。當時設計人員充分地認為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都已經在設計之中,不會產生重大問題,只要工作人員正確地按照操作程序進行操作就可以保證安全。但是在經過三哩島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人們就對這一觀念有了根本的改變。
三哩島事故發生于1979年3月29日,它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核能的看法,三哩島事故后長達30年的時間里,美國沒有建設或投產過一臺核電機組,它使人們認識到出現操作員操作失誤的可能性。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于1986年4月26日,它是一次比較嚴重的核反應堆事故,導致幾十人死亡和數千人癌變。通過這兩次事故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1986年IAEA國際核安全咨詢組提交的《關于切爾諾貝利核電廠事故后審評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之中的各種不同特征和不同態度的綜合概念,它是建立在核安全超出一切的概念上的,即核安全問題居于安全方面的最高位置是重中之重的一種文化。它的內涵比較豐富就是要在核電企業營造一種核電安全的氣氛,使每個人員融入到氛圍之中,時刻提高安全心態;再通過管理層的不斷努力使集體和個人嚴格執行各種安全要求,使安全責任常態化。對于核電企業來說核安全文化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
二、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核安全文化對于組織的重要性
組織角度的核安全文化主要是指組織和管理層的文化,作為核電企業的管理層是核安全文化氛圍的塑造者,核電企業要把核安全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把核安全文化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這對于保證核企業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組織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對于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比較明確的要求。第一階段是奠定基礎的階段,必須要有合理科學的法律規定作為管理的基礎,核企業和核安全監管部門必須要嚴格按照法規對企業進行管理。第二階段定位以業績為目標的管理階段,保證核企業良好地進行運轉就是在核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業績。核安全問題是一個企業永恒的話題,企業要堅持對安全業績的重視,不斷地總結安全經驗并建造安全氛圍,把安全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第三階段就是不斷進取的階段,核企業要堅持不斷地改進思想和果斷采取不斷進取的方法把核企業的業績提升到良好狀態,實現核安全水平與經濟效益的齊頭并進。核安全文化的實質就是根據對國內外核企業的具體情況建立起一套比較科學和嚴密的規章制度和組織體系,通過對核安全文化的滲透和組織作用的有效發揮,使員工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并逐漸培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使整個核企業被“安全重于泰山”的氛圍所籠罩。良好的安全文化離不開良好的安全文化素養,所以對安全文化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發布安全政策,建立良性管理體制是建立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前提;在實際中要正確執行我國核政策并且要關注因政策而引發的安全意識環境。安全意識環境是指在企業內部形成清晰的責任承擔和良好的交流氛圍,具體而言就是表現在員工的獎懲和培訓等方面。
2.核文化安全對于個體的重要性
從企業員工的個人角度進行探討,個人的安全文化來源于企業安全文化的熏陶。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與所在的工作環境有著很大的影響。工作人員良好的安全文化是在實際工作中一點一滴逐漸形成的,安全文化三個階段的劃分表面上是對組織行為的劃分,其實際意義也是對員工個人行為的一種劃分,針對個體而言,三個階段可以具體理解為:第一階段,核企業和核安全監管部門是否以員工遵守法規標準來對核安全進行衡量的。員工的自身行為和態度對核安全的影響有多大。第二階段,雖然認識到員工的自身行為和態度將會對核安全產生影響,但仍然還把依靠法規解決問題作為主要途徑。第三階段就是已經比較充分地認識到員工對核安全的深遠影響,必須加強對員工的交流與培訓。全體職工在企業安全文化的熏陶下要具備崇高的獻身精神和較高的責任感,時刻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貫徹科學的安全思維,謙虛謹慎,精益求精,強化高質量的安全培訓學習并努力改進和提高核安全文化水平。
三、構建組織和個體核文化安全的措施
1.遵守規章制度嚴格按照程序辦事
只有員工深刻理解了公司規章制度的內容,才能嚴格地遵守,加強對方案程序和規章制度的理解是實現遵守的前提條件,做為核企業員工,在平時我們要加強對核安全制度的了解和學習,并積極深入施工現場對各方面的安全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把認識落實到位,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2.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與教育
核企業必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通過它激勵人、塑造人和培養人。加強對核企業全體員工資格的審查,保證領導和工作人員的水平必須合格,尤其是企業的一些特殊工種人員,必須加強對其進行定期培訓與復訓。有計劃地開展核文化教育,積極實現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生產活動的有機結合。
3.提高員工責任心
核企業無小事,較小的質量問題有可能會引起較大的質量事故,每個員工都要樹立較高的責任感,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證核安全。員工在平時的工作中都要想一想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還不夠完美,哪里還存在缺陷,要有這種責任心才能把每個人的屏障作用發揮出來。
結語:我國核安全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距離比較全面的核安全文化體系還有一段距離。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能夠改善組織和個人的工作態度和思維習慣,積極倡導核安全文化工作,以實際行動強化核安全工作,為保障核電站的良好運營和核科技工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一定貢獻。好的安全文化是在實際工作中一點一滴逐漸形成的,安全文化三個階段的劃分表面上是對組織行為的劃分,其實際意義也是對員工個人行為的一種劃分,針對個體而言,三個階段可以具體理解為:第一階段核企業和核安全監管部門是否以員工遵守法規標準來對核安全進行衡量的。員工的自身行為和態度對核安全的影響有多大。第二階段,雖然認識到員工的自身行為和態度將會對核安全產生影響,但仍然還把依靠法規解決問題作為主要途徑。第三階段就是已經比較充分地認識到員工對核安全的深遠影響,必須加強對員工的交流與培訓。全體職工在企業安全文化的熏陶下要具備崇高的獻身精神和較高的責任感,時刻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貫徹科學的安全思維,謙虛謹慎,精益求精,強化高質量的安全培訓學習并努力改進和提高核安全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蔡金曼,聚焦核能產業共話安全發展——第九屆中國國際核電展及2011中國核能協會年會綜述[J],國防科技工業,2011(04)
[2]趙成昆,快速發展是目標確保安全是保證[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9(05)
[3]國家核安全局向陽江核電有限公司頒發《陽江核電廠一、二號機組建造許可證》[J],核安全,2008(04)
[4]姜福明.核安全文化評估,可定性也可定量[J],中國核工業,-2011(07)
作者簡介:汪洋,女,1985年-,工作單位:東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研究方向:核技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