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
摘要:只要對當今詩壇稍加關注,你就不難發現:大家一方面在嘆息詩歌“不景氣”,另一方面又有大把人在寫詩。這是為什么呢?著名詩人陳有才表達了他的看法:不要把詩寫得太像詩了。他說,如果把詩寫得太像詩了,詩就失去了真氣。這里,我想結合陳有才先生新作《看不透》《想不通》《聽不懂》《你“雀”誰吔》,簡單地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詩歌;詩人;詩歌創作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
一、詩歌形式的自由化有別于當下“太像詩”的詩
所謂“太像詩”,就是符合所謂的詩歌衡量“標準”,能體現詩歌的寫作“套路”的詩。這樣的詩,如同八股文,寫得四平八穩,有的甚至讓人挑不出丁點兒毛病,但往往是放下詩稿就印象全無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知道,詩歌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注重“精致形式”的詩歌傳統,但因為精致而帶來的謹嚴,也對從人們情思的自由表達,造成了相應的限制,時間一長便形成了幾乎可以“數字化”生產的寫詩套路。“白話詩”的寫作打破了注重“精致形式”的詩歌傳統后,雖然人們不會再以“精致形式”作標準,來判別詩是否為詩,但人們還是會以是否具備“精美語言”和所謂“意在言外”作為判別詩歌的重要參照。如此一來,同樣易于導致陳詞濫調,使得詩歌寫作成為一種修辭操練。
基于上述原因,導致了今天大量“太像詩”的詩歌出現。陳有才先生的這幾首新作,不像通常我們看到的那些“太像詩”的詩,講究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結構等,它完完全全就是詩人個性化的表達,凸顯了他突破傳統、另辟詩歌寫作路向的創新意義。比如《想不通》第一、二節:“隔壁二哥十五歲那年/在山上放牛時學唱山歌/唱的詞兒他咋也想不通/想不通他還愛想/總想不通”。“東風不刮西風刮/燕子銜泥不銜沙/好馬不吃回頭草/蜜蜂不采鬧秧花/小姨子不走姐夫家。”詩人沒有彎、沒有繞,也沒有任何鋪墊和渲染。而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在寫作方式上,這幾首詩都“拒絕隱喻”,直接說出事物的本相。更為可貴的是,這幾首詩歌作品還引入了民歌吟詠的結構,一唱三嘆,在反諷和幽默的表象之后詩意彌漫。
二、詩歌語言的散文化有別于當下“太像詩”的詩
語言是詩歌的生存方式,丟棄了語言就丟失了詩歌的根本。我們看到的“太像詩”的詩歌語言,一般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打磨,精雕細琢出來的,語言是他們最大的追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審美趣味也在發生變化,現在的讀者都希望能讀到輕松的東西,喜歡過輕松的生活。讀者喜歡不喜歡讀你的東西,語言顯得至關重要,這是連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而詩歌從文言到白話,從格律化到散文化也隨著語言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趨勢。盡管此說遭到過不少質疑,但我認為詩歌本應百花齊放,散文化是詩歌創新的一部分,是詩歌語言發展的必然,也是詩人展示個性的地方。
陳有才先生的這組作品,便是對詩歌散文化的較好嘗試。詩人以口語入詩,再現日常生活沙礫般的質感和細節,記錄抒情主體對于社會和人的觀察,比如:
“哥呀
二狗子給我送梔子花
二哥說
聽不懂
哥呀
二狗子給我送雞蛋
二哥說
聽不懂——
哥呀
二狗子昨夜在我窗戶下吹口哨
二哥說聽不懂——
哥呀
二狗子在后山洼親我嘴摸我奶子
二哥發火了
舉起右拳頭
我打斷他狗腿
掰掉他狗牙
哥呀
二狗子親我摸我我會懷孕嗎
二哥兩手一攤
又傻傻地
微笑著說
聽不懂——”(《聽不懂》)
詩人打破了詩歌語言的定勢思維與形式,采用黑色幽默、嘲諷與自我嘲諷、戲謔、拼貼、戲仿、悖論等各種修辭手法和語言手段,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詩里,我們既看不出那些被寫作者趨之若鶩的“非升華”的寫作理念,也沒有“形而上”的拔高和“生活在別處”的心態,有的只是詩人直面當下,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結語:詩是語言的藝術。陳有才的寫作,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現代詩需要喚起的也許就是大家怎么樣重新對語言抱有一種愛。語言不只是一種工具,“重新命名”它不是對語言的使用,而是對語言的發掘、探險和重新定義。另外,新詩在其語言實踐中必須經歷審美洗禮,沒有對詩歌“散文美”的領悟,也就沒有對詩歌語言新的突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詩歌散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