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她的《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開創了意識流小說這一文學新流派,既然是一個流派的開創者,總有她獨到的地方,在我看來,她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她的思維,正是她天馬行空般的思維創造了《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本文試著分析作者在《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里的思維的流程及特點,以便更好地理解該小說。
關鍵詞:意識流小說;天馬行空的思維;思維流程及特點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墻上的斑點》是英國作家伍爾夫的代表作,開創了意識流小說這一文學流派,她的創作才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簡單地說,意識流小說就是記錄下腦子里流動的思維,它的謀篇布局與傳統的小說大相徑庭,傳統的小說有故事情節,有高潮,其中人物實際的言行舉止占了絕大部分的篇章,但是意識流小說的內容絕大部分是作家的主觀意識,例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描寫的往往都是心靈的所想所感,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也是這一特色。
作為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伍爾夫的思維好幻想,從醫學的角度而言,她所患有的精神分裂癥可能是屬于妄想型,也就是偏執型,這類病癥的患者往往性格上比較內向、孤僻、不合群、敏感多疑、沉默寡言、好想入非非,醫學上稱之為“分裂型人格”。加上她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出身于劍橋的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學者和傳記家。伍爾夫自幼身體孱弱,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從未上過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樣的人格加上這樣的家庭背景,促使她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在她的文章尤其是《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里,天馬行空的思維成為其一大特色,也是最大的閃光點。這個跟她的思維特征有關系。作為一名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伍爾夫的思維存在聯想妄想的病癥,這類病人的思維往往從現實的某一點出發,聯想到另一點,然后再想到別的地方,妄想的內容一個接一個,有些人甚至整天沉迷于妄想,不能融入現實生活,與現實嚴重脫節,病程較嚴重者甚至不能料理自己的飲食起居,給病人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而由于伍爾夫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妄想的內容往往不是普通的事物,因帶有文學性、藝術性、歷史性、哲學性、社會性、生活性而成為小說,并且開創了一個文學流派,這不能不說是歷史與她個人完美的結合的結果。
我們還是回到《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上面,作者的思維貫穿了整篇小說,我們試著從作家的思維流程開始分析,最后歸結到思維的特點上來。
首先,作家在冬天的某一天看到墻上有個斑點,作家馬上回憶了看到斑點時的周圍環境和之前的生活場景。
接著,作家回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幻覺,然后又想到了肖像畫,家具陳設,想到了自己一生遺失的物件,從此作家開始了發散性思維,妄想的內容一個接一個,從時光的流逝一直想到一棵樹。
最后,有人俯身對作家說,“我要出去買份報紙……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至此,作家才明白墻上的斑點不過是一只蝸牛。小說到此戛然而止,不過,我們讀者忍不住心里會想,伍爾夫你就不能起身去看看墻上的斑點到底是什么嗎?但是,獨特的個性造就了獨特的人生,正因為她沉于幻想,才讓我們看到了《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當然,我們該佩服伍爾夫,這么發散的思維過程她居然能夠一字不漏地全部記錄下來,真是難得。
縱觀《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的思維流程,我認為伍爾夫的思維具有跳躍性這一總的特點。當然,作家既然能成為作家,她的作品自有其獨到之處。仔細分析過后,我發現,
《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在思維上具有文學性、藝術性、歷史性、哲學性、社會性和生活性的特征,這一點我在前面也提到過,現在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文學性
《墻上的斑點》的小說內容里有這樣的內容——“現在我記起了爐子里的火,一片黃色的火光一動不動地照射在我的書頁上;壁爐上圓形玻璃缸里插著三朵菊花”;“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我們的思緒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里”等等,從黃色的火光,火紅的炭塊,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這些形容詞和比喻上可以看出作家自身的文學修養,當然,這只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全篇小說富有文學色彩的地方隨處可見。
二、藝術性
有關小說藝術性的評價是比較難的。我們這里只能說《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以意識流的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作家腦海里的世界,既有現實的一面,也有幻想的內容,精彩紛呈,讓人不禁慨嘆其思維的豐富性。
三、歷史性
小說的內容并不是局限于當時當地,而帶有一定的歷史性。“也許是男人,如果你是個女人的話;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后它對于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女性對于平等自由的渴望的思想在此表露無遺,女權運動至今為止方興未艾,然而,在早一個世紀之前的伍爾夫的筆下,已然表達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從女權主義運動的歷史來看,這篇小說不能不說是帶有歷史性的。
四、哲學性
《墻上的斑點》的主旨并不是單單地講作家對于墻上某個斑點的聯想,而是闡述了作家自身對于世界和人生乃至文學本身的哲學思考——“要是拿什么來和生活相比的話,就只能比做一個人以一小時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鐵道,從地道口出來的時候頭發上一根發針也不剩。光著身子被射到上帝腳下!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倒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的”;“未來的小說家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無限多的想法;它們探索深處,追逐幻影,越來越把現實的描繪排除在他們的故事之外,認為這類知識是天生具有的,希臘人就是這樣想的,或許莎士比亞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概括毫無價值。只要聽聽概括這個詞的音調就夠了。它使人想起社論,想起內閣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的,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危險”,這些思考于今為止仍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向我們展示了作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文學觀,引領我們去評價她的哲學思想,了解她的思想是否具有前瞻性。
五、社會性
小說的作者并不是把她的思維局限于一隅,而是向我們展示了廣闊的社會場景——作者描述了一個卷發上撲著白粉,臉上抹著脂粉,嘴唇像紅石竹花的貴妃人肖像,接著又論起概括這個詞,她想起了倫敦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思維連貫到已經去世的人的說話方式,衣著打扮、習慣——例如大家一起坐在一間屋子里直到某一個鐘點的習慣。然后由此聯想到規矩這個詞,作者以桌布的規矩來加以具體地闡述,這些內容都是作者平時生活中所接觸和看到的事物,但作者并不以此為滿足,又聯想到了學者:“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藥草、盤問的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后代”;加上“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么意思……什么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從這些社會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是個怎么樣的社會,文學來自于生活,它描繪了作家眼中的世界,記錄了時代,也體現了文學的價值。
六、生活性
伍爾夫雖然沉于幻想,但是她仍然喜愛生活,她的小說里有不少描寫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有打球,喝茶……“炎熱的午后,母牛在樹下揮動著尾巴;樹木把小河點染得這樣翠綠一片,讓你覺得那只一頭扎進水里去的雌紅松雞,應該帶著綠色的羽毛冒出水面來”;“男人和女人們在喝過茶以后就坐在這間屋里抽煙”,生活的樂趣躍然紙上,一派寧靜而安詳的世界。
結語:分析到此,我們似乎有些了解了《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也了解了伍爾夫本人,然而,她的這篇小說思維的跳躍性、復雜性,讓人如入迷宮,看著是找到了一條出路,但仔細再看看,似乎又有新的發現,這也是《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的魅力所在。
作者簡介:孫怡,女(1979.10-),浙江臺州人,任椒江職業中專圖書館管理崗位,圖書館員職稱,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文學文化及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