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競
【摘 要】社會保障制度一直是我國多年制度改革的重點,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文章略述了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缺陷),希望能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社會保障;傳統社保體制;社保缺陷;老齡化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是國家通過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有明文規定)強制性地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如: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一項制度。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穩定發展,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一、我國社會傳統保障體制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與發展,社會保障體制的發展在經歷了1949~1956年的創建階段和1957~1983年的曲折發展階段之后,我國從1984年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改革的核心是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建立以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在這種改革背景下,社會保障改革的指導思想定位在服從企業改革需要上,把社會保障改革作為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來進行。在改革步驟上,首先從改革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入手,并隨著有關企業改革政策的出臺,制定相應的社會保障改革措施,以保證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可以說,在經過第三階段的努力,我國初步建立起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是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很多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了。
二、我國社會保障體制的缺陷
我國的社會保障是以單項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在社保模式選擇、社保費用分擔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在改革目標、方法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改革的出發點局限于為企業改革提供配套服務,企業改革需要什么樣的社保措施配合,就出臺什么樣的社保改革辦法,沒有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進行通盤設計。因此這種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缺陷):(1)社會保障覆蓋不均,出現諸多不公平現象。中國社保費用征繳制度不完善,體現在不同性質的單位對所屬人員的保障范圍和保障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機關、學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受保障程度最高的,但是這部分人所占比例卻是最少的。相反的,農民人數最多,但受保障程度反而是最低的。全民企業職工和集體企業職工次之(如圖1所示)。社保覆蓋率不均使得不同職業群體間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多軌制分化趨勢:例如,企業的社保改革率先在1995年開始,從此企業人員的退休金同機關和事業單位同類人員拉開了差距。然而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社保改革不僅沒了下文,還讓公務員的退休金毫無顧及地、肆無忌憚地瘋狂地增長,人為地造成了鮮明的“貧富分化”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退休雙軌制”。同樣的,在保上不保下的“醫保雙軌制度”下,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安享公費醫療,而廣大普通公眾卻陷入看病難和貴的水深火熱之中,承受著醫療市場化的痛!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形成社會大一統的保障體系,社會成員因身份、單位的不同享受極不平等的社會保障待遇,有悖社會保障制度制定的初衷。(2)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失業保險壓力過大和缺乏社會保障法律保護的缺陷。一般來說,受保障最差的農民,只要他愿意務農,他就不會得不到務農的權利。但是在全國大規模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數字越來越龐大的失地農民們的社會保障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對于進城務工的外地民工來說,由于社會保障的立法不健全和監督力度弱,使得每到年末就是他們玩“貓捉老鼠”游戲的時候,過年了想回家,但是工頭卻拖欠和克扣他們的血汗錢,甚至在讓他們白干一年的活之后避而不見,逃之夭夭。現實中出現工傷的往往是未簽訂勞務合同的職工們(被稱之為“地下工人”),一旦受了傷就被棄之不理。這群人多數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知識,往往受到傷害的就是他們,在受到傷害后,由于沒有法律依據得不到國家政府的保護,常常被棄置不理,這給受害者的家庭帶來極大的災難,并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可見這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涉及到家庭和社會。如此種種的不平等的待遇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既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又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近幾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3)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滯后,滿足不了老齡化需求。在傳統的社保體制下,國有企業投保額度占了大部分,而其他形式的企業則是可保可不保。然而國企在經過前幾年的國有化改制洗禮后,現在大多數的國有企業都已經變成民營企業,而社保基金的數額仍然停留在過去,吃老本,雖然每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都會注入社保基金,但是也僅僅是杯水車薪而已。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增長到1.5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的11.6%。根據專家們的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17%。由于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是中青年人口的三至五倍,醫療費用的支出也將大大增加。同時對于那些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的護理成本也需要大幅度增加。按照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和人口發展趨勢,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維持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財政補貼的不斷增加,將使公共財政不堪負擔。社保基金在國庫中已成為一個很大的同時也是很難填補的缺口。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爆發了這就意味著國家無法滿足這些人的需要,那么社會就會陷入混亂。
這種狀況表明,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格格不入,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難以充當新形勢下的“安全網”或“減震器”,因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深度改革。
參 考 文 獻
[1]石宏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4(2)
[2]《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
[3]《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1
[4]《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1993
[5]《經濟參考報》.2003年08月30日http://finance.sina.com.cn
[6]齊海鵬,劉明慧,付伯穎.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7]宋士云,呂磊.中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變遷研究(1949-2010)[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2)
[8]王素平.浙江省推行“社保費”五費合征[J].中國稅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