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改革開放以來,幾組數字讓世界對中國的發展感到震驚:截至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47.1564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240億美元,居世界第2;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1811億美元,高居世界第1。在此期間,我國的勞動關系管理也得到了全面的加強,特別是2008 年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方位調整勞動關系的一部法律。它明確規范了勞動關系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使勞動合同長期化,使勞動爭議處理更加人性化。但是,我國勞動關系的矛盾還是十分突出,甚至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為了使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的發展,全面的分析我國勞動關系管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是迫在眉睫。
一、新時期我國勞動關系管理的新挑戰
(1)勞動關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我國企業和職工的數量將會持續增加,勞動關系覆蓋更加廣泛,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更加深刻。相應的,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大量矛盾也會產生,在原有矛盾的基礎上則會促使相關問題的產生。一旦問題處理不當,簡單問題可能會演變為復雜問題。因此,解決勞動關系矛盾的問題越來越重要。(2)勞動關系格局越來越多樣化。僅2008年我國建立各種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就達22542萬人,加上統計在城鎮范圍內的農村從業人員、無固定崗位的農民工,其數量占到全國勞動者60%。隨著經濟社會的推進,中小心企業成為發展最具活力的實體,最重要的是,它們造就了約90%的就業崗位。但是,我國關于勞動關系管理的政策法規多半都是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載體,忽視了廣大的勞動關系主體的意志,無法真實的反映整個社會的需求。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的用工方式發生了轉變,非標準化勞動關系在我國勞動關系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企業非全日制用工、勞務派遣工等不斷增加,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趨勢。但是,針對這種新趨勢所產生的新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3)和諧勞動關系對法制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新的《勞動法》的實施,全國的勞動關系爭議案件有了減少。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在2010年二季度,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共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5.1萬件,同比下降14.19%;涉及勞動者人數19.75萬人,同比下降23.69%。這也說明,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促使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增強維權意識。但是,在現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過程中,法律這最有力的手段還有許多要完善的地方,需要相關機構認真落實。(3)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的要求越來越突出。三方協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平等對話的機制。政府、企業和工會三方的職能不能替代,各有側重、相互獨立,切實代表基層組織和會員的利益。但是,在當下,我國的公會出現十分不協調的形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倒三角形,工會越往上走顯示出的作用和力量越大。當然,政府勞動部門的工作也不能只限于紙上談兵,要做好監督機制,確定工作落到實處。
二、我國勞動關系管理建議
(1)完善法律,加大政府對企業的價值引導。法律是解決勞動爭議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手段,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實施新的《勞動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還存在部分漏洞,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完善與勞動關系配套的文件和法規,使勞動關系運行規范化。勞動關系的改善不僅有利于企業的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和諧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社會的建立。(2)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要求勞動關系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人的作用,尊重人,同時還要講究勞資平等。此外,它還需要企業不僅僅重視利益更多的是社會責任。第一,建立共同的企業文化理念。企業文化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只有構建了同樣的企業文化理念,管理者和員工才會朝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做到“一榮俱榮”。企業在危難的時候,員工可以成為最大的后盾,共渡難關;企業也可以為員工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幫助,實現共贏。此外,共同的企業文化有利于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調動員工積極性,最高效的完成企業目標,增強企業效率。第二,建立社會責任理念。企業管理者在追求高額利潤的時候應該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反過來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應包括按法律法規正當經營,不損害國家人民的利益。此外,它還包括參與公益事業,回饋社會;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關心社會和諧穩定。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企業也會得到穩定的發展環境。(3)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力商品價值。勞動力是一種商品,它的價值歸根到底還是受自身的素養的影響。首先,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技能;其次,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避免過度的自負或者是自卑;最后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管理者了解法律的嚴肅性的同時增強員工的維權意識。
參 考 文 獻
[1]唐鑛.戰略勞動關系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