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芝 程鵬 郭禹含
【摘 要】吉林省2011年全省登記注冊的合作社總數達2.1331萬家,比2010年的11347家增加了9984家,增長88%。吉林省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帶戶功能進一步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目前,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章程虛化,未依法進行盈余分配等問題。本文就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章程;會計賬簿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虛化分析
合作社設立人依據示范章程可以制定出規范的章程,但是規范的章程能不能夠在合作社的運營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能否由全體社員共同遵守才是問題的關鍵。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大部分農民成員法律意識的淡薄,后入社的成員會出現對章程不仔細閱讀,不了解章程的具體規定就入社了。在合作社的運營過程中,更不可能依據章程行使自己的權利。在走訪中,我們發現,“當問及‘社員退社或入社決定由誰說了算時,有47.3%的被調查社員回答由社員代表大會說了算,32.4%回答由理事會說了算,而20.2%回答由社長或理事說了算。”如果章程在合作社的實踐中被很好的執行,那么社員就會回答“依據章程規定的程序”了。社員如此回答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不熟悉,依據法律規定成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各類合作社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對社員入社做相應的資格限制,但退社一定是自由的,而不是由理事或社長說了算的。
為了避免章程虛化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辦法:一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律知識的宣傳講解,使農民極有意愿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企業、單位及其他團體,能夠準確的掌握國家規定,使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運行。二是規定社長或理事的告知義務。社長或理事作為合作社的設立人,是章程的制定者,對章程有著全面細致的理解。在新成員入社之時,對其講明合作社的章程,明確其權利義務,有利于合作社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實不符、未依法進行盈余分配
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些業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不符合法律規定,名為合作社,實為涉農企業;二是未依法法進行盈余分配。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實不符問題。通過對我省農民合作社社長訪談的歸納總結,體現出盈余分配方式的有37份,其中有5份盈余分配方式不規范。
這5個盈余分配不規范的合作社都是由涉農企業設立的,設立后吸納相關農戶入社成為“社員”。該類合作社采用產前統一提供生產資料,產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產后統一收購的方式。表面看來它們都是合作社,但它們沒有實行民主管理,由設立合作社的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這種形式的合作社不是法律上的合作社。其實成立合作社涉農企業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為了增強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看到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用地用電優惠才設立合作社的。雖然這種合作社給入社農民帶來了好處,因其偏離了法律規定,不屬于合作社,應對其進行整改或者取消其合作社法人資格。
存在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農民對合作社知識的缺失,不能正確認識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的特點,對合作社的運行方式及盈余分配原則不了解。二是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未依法運行。法律對合作社的組織機構的規定也較為粗疏,不完善。合作社的監督機制沒能充分發揮作用。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應該采取的措施
為了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依法分配合作社盈余應當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合作社的規范運行,要在社員的正確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政府部門要進行深入持久的普法宣傳活動。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律知識在農村的宣傳力度,使我國的農民能夠正準認識、準確把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概念,本質及基本原則。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是自愿組合的具有互助性質的專業經濟組織。體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性質的法律規定一定要讓農民認真領悟,如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盈余按成員交易量比例返還等。
第二,強化監督機制。監督可分為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兩個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獨立的法人,依法獨立經營。但這并不排斥執法部門,對其組織機構設置的檢查,對其盈余分配方式的檢查。對于由涉農企業設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部門要加強外部監督,有利于及時發現不規范的行為,提出意見或治理措施,同時也對涉農企業形成一定的震懾力,提醒其規范運行,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內部監督,是指強化合作社監督部門的作用。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監事會(執行監事)的作用在于對不當決策的否決,監事會應成為普通成員保證自身權益的重要制度。因此建議:監事會成員(執行監事)資格要限制為農民成員,應規定涉農企業或其他單位不得成為合作社監事會成員。
第三,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對于有涉農企業設立的合作社,完善其財務管理尤為重要。一定要有獨立的會計賬簿。現實中存在涉農企業與其所設立的合作社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的現象。作為兩個獨立的經濟組織,分別設立獨立的會計賬簿才能保護普通成員的利益。要把國家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直接補貼和其他財稅的優惠真正的用于合作社的發展。要把合作社的盈余單獨核算,不能把合作社與涉農企業混為一談。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一定要在會計賬簿上充分體現。對此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賬簿的監督檢查,合作社內部的執行監事或監事會也要依法對本合作社的財務進行內部審計。
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監事制度與財務制度的完善,對于保護普通成員的利益至關重要。財務制度里的會計賬簿體現著國家對合作社的財政直接補貼、合作社資金用途、成員與合作社交易量(額)、合作社的盈余,由普通農民成員擔任的執行監事(或監事會)對合作社的財務進行監督,才能保證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的盈余按章程規定分配給成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特的經濟組織才發揮了其存在的價值,才真正使廣大農民獲益。
參 考 文 獻
[1]王宏生.農村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改策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
[2]張 侃,汪永忠.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中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的探討
[J].企業導報.2010(1)
[3]張億鈞.土地流轉背景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問題、挑戰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2(5)
[4]曹蘇.完善現行立法破解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